
鳥居(魚籃文化繪製)
鳥居(とりい,Torii)為日本神
道教常見宗教建築符號之一,是用來表示潔淨的神聖場域。關於
鳥居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日本神話《古事記》中記載當天照大御神躲進天岩戶時,八百
萬諸神為了引出天照大御神,而「聚常世之長鳴鳥,使互常鳴」,當時長鳴鳥所停留的木頭,據傳是
鳥居的起源。至於語源則有不同的說法,認為是從印度的
佛教寺
廟或是
印度教寺
廟的門「Torana」(梵文,意謂
塔門)轉化為日文的Torii。另外也有一說,是從日文的「通過」一詞簡化而來,後來才對照發音配上漢字。
神社配置
鳥居約起源於奈良時代(710-794)後
期,主要使用於神社入口,用來作為神聖與世俗之分界,
鳥居之內即為神聖場所。
鳥居一般皆塗成紅色,與日本自古以來將紅色視為具有
驅魔力量有關,因此
鳥居也是一個阻絕邪氣進入神聖場域的界線。由於進入神社時,一開始映入眼簾者即是
鳥居,因而成為如同
佛教山門、
印度教塔門、
道教及民間宗教牌樓等最具代表性的神
道教宗教建築記號。
鳥居的基本形式為兩根直立的柱子上方加上橫置的笠木,笠木之下有根相連的木頭稱為「島木」,笠木下方另有一根不相連的橫置柱子「貫」用來固定
鳥居。不同的神社所使用的
鳥居形式、材質、名稱等各不相同,可以分為明神、神明、鹿島、八幡、春日、中山、外宮、三柱、三輪及兩部等
鳥居,主要仍可分為「神明
鳥居」和「明神
鳥居」兩大類型。兩者較大的差別是,相較於具裝飾性的「明神
鳥居」(例如笠木的兩端會往上彎曲),「神明
鳥居」則較為簡樸(例如笠木為直線造型)。其中,部分
鳥居在笠木與貫之間懸掛的匾額稱為「額束」,寫有神社之名稱;「額束」外部的框是則稱為「神額」。但鹿島、神明及外宮等
鳥居並未配置「額束」。

日本安倍晴明神社的鳥居(鄭印君提供)
【撰寫者】
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副教授)
【
參考文獻】
太安
萬侶。2000。〈古事記〉。《古事記》(周作人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有限公司。
井上宏生。2006。《神さまと神社——日本人なら知っておきたい八百万の世界》。東京:株式会社祥伝社。
井上順孝。2006。《神道入門——日本人にとって神とは何か》。東京:株式会社平凡社。
外山晴彥監修。2014。〈日本の神々がわかる神社事典〉。《日本神社事典:進入神話傳說與神靈隱身之所》(蘇暐婷譯)。臺北: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