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修行為戒、定、慧三學,是所有修行的基礎,止惡修善,以達到斷除一切煩惑煩惱的境界,所以稱又稱為「三無漏學」。(漏指煩惱)戒学是
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修練道德品行;定学是禪定、靜慮,培養定力;慧學指解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學分別對應八正道的(一)正語、正業、正命:純正淨善的語言,正當的活動、行為,以及正當的謀生手段為戒學;(二)正精進、正念、正定:正確的努力,從止惡修善到去惡從善,修行四念住以達到有別於外教的禪定修整,此為定學;(三)正見、正思維:正確的佛理知見與思維,為慧學。
禪定的種類眾多,定學(靜坐或
禪修)從不分教派,到上座部派
佛教的四念住修行,以及中國
佛教發展出的禪宗宗派,可見
禪修作為
佛教解脫悟道法門的重要性。四念住(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梵文:smṛtyupasthāna),亦稱四念處、四念處觀、身受心法,為上座部
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身不淨、苦、無常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四種觀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中國禪宗興起於唐代中葉以後,在印度大乘禪法的基礎上吸收印度中觀思想,並結合當時中國社會情況而形成的一個大乘佛
教宗派。禪宗的理論和實踐特色在於認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能自覺,所以「佛性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而達到「自覺」成佛。禪宗並且強調生活中的每時每刻與坐臥舉止,皆可為修行,即「禪非坐臥」,「離相即禪」,「搬柴運水」皆是行佛道。
佛教的修行法門,以七天為期的「七」在經典中頗多記載,效法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天修行成道。佛經的記載,在印度有關禪定,七七四十九日是一重要的修行期程。中國禪宗叢林循此,常設有以七日為一期的剋期取證之修行,稱為「打七」,又稱「結七」,是指亦即在七天之內從事密集的修行。
漢傳
佛教的歷代禪師,頗多關於安禪七日及禪七的剋期取證的語錄,諸如:宋代《佛祖統紀》卷三十九記載「智者禪師至荊州玉泉山安禪七日。」宋代《
法華經文句纂要》卷一:「弟子當興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願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師期滿出定。」此皆可知隋代智者大師曾有「安禪七日」之記載。明代《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五:「此我憨大師未竟業也,安禪七日。」明代《破山禪師語錄》卷二十:「乃依高峰妙祖。七日為限。剋期取證。」清代《蓮月禪師語錄》卷三:「諸兄弟同在此處,一七、二七,剋期取證,晝夜精勤。」清代《元潔瑩禪師語錄》卷七〈普說〉:「工夫不能成片,故又有結甲打七,剋期取證之舉。」都顯示禪宗叢林經常舉辦禪七活動。剋期取證指在既定的時期內,專心投注於禪坐,以期突破。
中國寺院制度從宋代以後,以禪宗叢林為寺院範式,其冬禪夏講、禪七剋期證悟的制度,也廣為不同宗派的
佛教寺院模仿。宋寧宗於786年制定禪院之五山十剎之等級,由國家選拔出下列禪寺為天下表率,依序為「五山」之杭州徑山萬壽禪寺、浙江杭州靈隱寺、浙江杭州净慈寺、浙江寧波天童禪寺、浙江寧波阿育王寺,以及「十剎」之浙江杭州中天竺寺、浙江湖州萬壽寺、江蘇南京靈谷寺、苏州萬壽山光孝寺、浙江奉化雪竇資聖禅寺、浙江温州江心寺、福建閩侯雪峰山崇聖寺、浙江雲黄山雙林寺、江蘇蘇州虎丘山雲岩寺、浙江天臺山國清寺。這些寺院在歷史洪流中破敗不見,或者改成
念佛道場與水陸
法會的中心,至清末大都已經僅存禪堂而無定期
禪修之實。其中僅有浙江寧波天童禪寺仍以
禪修為寺院組織修行的中心,每年固定舉行禪七,接納天下僧人來進修。
禪七的復興與清末民初虛雲禪師有關,他中興禪宗正以其禪坐功夫聞名。明清以來臺灣的
佛教寺院也罕有
禪修教育,大部分有禪堂建築,但是並無特定教導
禪修的寺院與僧尼。日治時期的臺灣僧尼接受日本禪宗的訓練,但是必須進入
佛教中學林或者負笈留學日本
佛教大學,才能接受完整的
禪修教育。譬如留學駒澤大學的如學
法師。戰後臺灣許多冠上禪寺稱呼的寺
廟,反而是指能夠降
壇、扶乩、問事的民間教派寺
廟。
除了禪七,
佛教的修行法門中也有佛七,佛七以
念佛為主,可坐可行,輔以打坐;禪七則以靜坐為主。漢傳
佛教提倡的彌陀淨土法門的「打佛七」,主要是依據《
佛說阿彌陀經》卷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強調人臨終前
念佛七日,即可往生西方淨土。宋代的《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甚至還算出來,只要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七七遍,可以免掉無心犯戒之過錯。
相傳清代的行策(1628-1682)字截流,住常熟普仁院,創七日
念佛法,為清代「打
念佛七」之濫觴。行策著有《起一心精進
念佛七期規式》,載有:「擇清淨廣廈,以為七堂。中奉彌陀聖像,懸諸華旛,然燈燒
香,七日不絕。」除了精進佛七,也有十日
念佛,釋迦才撰寫的《淨土論》卷一詳細說明
念佛場的布置以及行程如下:於道場內安置阿彌陀佛像,像面向東,人面向西。如果誦唸《阿彌陀經》就七日,念
鼓音聲王經清淨平等覺經》則十日。期間不能睡覺,只有如廁以及吃飯例外,一心專
念佛號,不需要禮拜旋遶佛像。佛七之後離開道場,不論行住坐臥,只要有空就
念佛。
戰後中國僧人來臺,佛七與禪七活動逐漸興起。著名的禪僧有廣欽老
和尚,但是向社會大眾推廣禪坐的首推煮雲
法師的淨土七,聖嚴
法師的禪七,還有敬定
法師的地藏七,分別以
念佛、公案、誦(地藏)經典來繫心濾念。1990年代之後,臺灣社會受到南傳與藏傳
佛教的影響,
禪修的風氣更為流行,相對的,禪七成為大多數
佛教寺院常設的活動。
【撰寫者】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No.2035。
2.
《
法華經文句纂要》,《卍新續藏》第29冊,No.0599。
3. 《憨山老人夢遊集》,《卍新續藏》第73冊,No.1456。
4. 《破山禪師語錄》,《嘉興藏》第26冊,No.B177。
5. 《蓮月禪師語錄》,《嘉興藏》第29冊,No.B235。
6. 《元潔瑩禪師語錄》,《嘉興藏》第39冊,No.B453。
7.
丁敏,〈煮雲
法師的
佛教經驗與
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頁275-302。
8.
李玉珍,〈
禪修傳統的復興與東西交流──以聖嚴
法師為例〉,收入《聖嚴研究》第四輯,2013.11,頁7-34。
9. Li, Yu-chen, ”Bodhisattva Kśitigarbha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Karma Lekshe Tsomo eds., Out of the Shadows: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t Women (Delhi,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2006), pp. 19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