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墨爾本的聖派翠克
教堂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哥德式
教堂(劉怡君攝)
「哥德式」(Gothic)一詞最早開始出現在15與16世紀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義大利作家的著作中,用以指涉文藝復興之前西歐的建築與藝術,且其代表的是野蠻與粗俗等等負面意義。古羅馬帝國末期,北方日耳曼人以軍事和政治的力量影響羅馬帝國,最後導致帝國的滅亡;入侵義大利的日耳曼人為「哥德族」(Goths),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作家來說,「哥德」一詞代表著毀滅古典文明的野蠻力量,也代表著古典文明的對立面,故以其形容日耳曼人發展出來的野蠻藝術與建築樣式。直到18世紀,「哥德式」一詞才開始被賦予正面的意義 。
當12世紀初仿羅馬式樣(Romanesque)建築發展至高峰後,開始出現所謂的哥德式建築,其反映了羅馬天
主教會與國家的力量與成就,呈現了建築結構上的誠實與和諧,亦以空間體現了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的思維,哥德式
教堂堪稱中世紀教會建築的最大成就。哥德式建築除了延續先前仿羅馬式建築的特徵,如拱肋(rib) 的使用、東西向配置、拉丁十字(Latin Cross)平面、東端環形殿(apse)等等,更發展出進一步的表現方式;12世紀後,拱肋構造發展更為成熟,因此出現了哥德式建築最重要的構造特徵-尖拱(pointed arch),尖拱替
教堂建築帶來多樣的表現可能性,包括骨架式的建體、垂直性的量體、高聳的尖
塔、飛扶壁(flying buttress)、更為細緻的雕刻、
花窗玻璃(stained glass)、神聖光線氛圍的室內等等 。哥德式
教堂的興建從12世紀初開始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直到16世紀都還有新建的哥德式
教堂,某些中世紀開始興建的
教堂,甚至到19世紀才真正完工,而18世紀亦開始所謂哥德式復古(Gothic Revival)的潮流,直到20世紀初;故哥德式樣對於西方建築近一千年來的發展,有著幾乎未曾中斷的影響。
11世紀末至13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讓歐洲各國透過聯合組成的軍隊相互認識,為不同源頭的文化建立起交流的橋梁,屢次的戰爭勝利帶給以日耳曼為主的
基督教世界相當大的財富與自信,並讓歐洲
基督教世界與東方伊斯蘭世界產生接觸的機會,帶給建築技術上的新觀念(如尖拱的使用應源自於伊斯蘭建築),這些都是哥德式
教堂興起的重要原因 。最早的哥德式建築發展於法國巴黎地區,象徵著
法王的權力 ;當時法國透過強大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成為歐洲最有權式的國家,城市市民階級地位提升,哲學方面由經院哲學主導,各地石匠公會彼此交流,出現了嶄新的國家與社會的圖像,以及過去未曾有的建築營造模式,這些都反映在哥德式
教堂的表現上,並讓哥德式建築成為超越地域限制的建築傳統 。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1163-1330)是法國哥德式
教堂的重要代表作,也可視為法國歷史的縮影。
教堂興建於西提島(Île de la Cité)一個羅馬神
廟的遺跡上,建築立面分為三段,下層為三個大門,並以精緻雕刻與多層次的尖拱作為大門之輪廓;中層中間為巨大的玫瑰窗(rose window),以彩色玻璃圖案描繪
聖母瑪利亞的故事;最上層為兩座高
塔。北側與南側翼殿亦各有一組精緻的玫瑰窗,北側描述
聖母瑪利亞與舊約人物,南側則描述
耶穌基督、12
使徒與其他聖人。這些玫瑰窗與中殿兩側的
花窗玻璃,讓進入室內的自然光炫麗奪目,搭配著各祭
壇前的燭火,讓
教堂內部充滿神聖的氛圍。中殿與翼殿交叉處的屋頂尖
塔,高達90公尺,為19世紀哥德式復古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 1814-1879)的作品 。
在法國之後,歐洲各地都出現了精彩的哥德式
教堂,它們除了哥德式
教堂的共同特徵外,亦或多或少反映了各地的傳統。義大利北部的西恩那大
教堂(Siena Cathedral)是義大利少數哥德式
教堂之一,其完成於13世紀,呈現混合義大利北部仿羅馬
教堂的特徵。此
教堂外牆以彩色大理石表現出強烈的水平線帶,室內則是五彩繽紛的馬賽克(mosaic),而馬賽克正是古羅馬與拜占廷留給義大利北部的重要建築傳統。整棟建築最能體現哥德式風格之處在於
教堂西側的正立面,其以華麗豐富的雕刻裝飾大門與牆面上的各個細節,
教堂旁邊的鐘
塔則建於14世紀初 。
當法國開始流行哥德式建築的初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對此式樣抱持著抵抗的態度,特別是萊茵河地區,因此式樣被視為是法國的發明;直到13世紀初,哥德式
教堂才開始被接受 。德國科隆大
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神聖羅馬帝國與今日德國境內最重要的哥德式
教堂建築之一,其原址於9世紀時即已興建一座
教堂,乃以羅馬舊聖彼得大
教堂為藍本。13世紀中葉,科隆大
教堂開始重建,重建的原因並非呼應當時開始流行的哥德式風格,而是因為總
主教從米蘭攜回來的「東方三聖王」(Magi)的遺骸,故需要一座更體面的
教堂來安置這些寶貴的遺骸。興建年代跨了7個世紀,分為兩個階段興建,第一階段從1248至1560年,第二階段從1842至1880年間;由於資金短缺,
教堂工程於1560年完全停工,而這樣未完成的
教堂竟然主宰了柯隆城市的天際線長達數百年,直到1842年,科隆大
教堂才繼續興建,直到1880年完工。
教堂以高聳尖
塔強調垂直向上的特性,是其重要的特徵,外部的飛扶壁也強化了向上的感受,
教堂正面雙
塔高達157公尺,甚至連中殿室內亦有43.5公尺高,透過彩色玻璃窗,
教堂內部呈現了天堂的意象 。
建於13世紀的維也納聖史提芬大
教堂(St. Stephen Cathedral)為奧地利最著名的哥德式
教堂,亦為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重要
教堂。其高達133公尺的尖
塔為維也納城市的焦點,亦被當地人視為世界之頂。原本該
教堂的地位只是教區
教堂(parish church),但因其規模與高度,隨後被升格為
主教座堂(cathedral)的地位。聖史提芬
教堂雖具有哥德式
教堂之尖拱等構造與意象,但其主殿外觀最顯眼之處乃是立面上不斷重複的菱形構成以及大面斜屋頂上的連續折線圖案,使其與一般哥德式
教堂之玫瑰窗的元素相當不同。在西側入口處的兩座高
塔,基本上算是晚期仿羅馬式樣的風格,但由於像是
清真寺的叫拜
塔(minaret) ,故被稱為異教之
塔 。
西班牙境內的哥德式
教堂有著與德國和法國截然不同的背景與發展。在漫長的中世紀,伊比利半島絕大部分都是
穆斯林統治下的領域,故興建了許多
清真寺;13世紀的
基督教國王開始驅逐伊斯蘭勢力,將西班牙重建為
基督教國家。1248年,賽維亞(Seville)再度回到
基督教的懷抱,並意圖興建
基督教世界最大的
教堂,而這個時機點也正好讓其趕上歐洲以流行一段時間的哥德式風格。1401年開始興建的賽維亞大
教堂(Seville Cathedral)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哥德式
教堂,面積廣達11020平方公尺,直到16世紀才興建完成 。不過整座
教堂並非全部在1401年才開始興建,因
教堂前身乃為賽維亞的
清真寺(mosque),整座
教堂配置與許多部位都是先前的
清真寺建築的遺留,
教堂的高
塔原為
清真寺的叫拜
塔,改建
教堂之後才重新將之修飾成具有哥德式特色的高
塔,但仍可見到伊斯蘭建築的痕跡。
教堂的廣大室內,除了中殿部分重修成哥德式
教堂的風格之外,其餘部位原先都是
清真寺的構造。這座
教堂也讓我們看到,
基督教哥德式
教堂建築與
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築的融合與延續。
對於西方文明的歷史來說,哥德式
教堂的年代代表著「信仰的年代」(the age of faith),哥德式
教堂的發展呈現了人們對於神聖天啟的理解與感受,以及其與日常信仰生活的關係;如果說仿羅馬
教堂創造了人們用以接納上帝的要塞,哥德式
教堂則讓人們更接近上帝 。更者,哥德式
教堂以兩種方式讓人們理解存在的意義:其一,
教堂如同「世界的鏡子」(mirror of the world),其以豐富的雕像以及彩色玻璃窗的圖像述說著從創世以來的世界歷史、教會的信條、美德的層次等等,讓神聖與世俗兩個領域在一個敘事中完美結合,而
教堂的藝術與空間扮演著最重要的媒介;其二,
教堂建築成為
基督教宇宙觀的體現,
教堂的空間系統以及外部與內部的各種象徵,都呼應了中世紀
基督教經院哲學對於宇宙的理解,並再現了宇宙應有的秩序 。
【撰寫者】
黃恩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雪梨聖母主教座堂為澳洲最大的教堂(劉怡君攝)

巴黎聖母院被認為是中古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

塞納河畔的巴黎聖母院
【參考文獻】
1. 傅朝卿,2009,《圖說西洋建築發展史話:跨越西方世界時空五千年的建築變遷》,臺南: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 陳瀅世審譯,2006,《建築風格學》,臺北:龍溪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3.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83).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4. David Watkin (2000).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5. Louis Grodecki (1985). Gothic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