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卡那富族代表性的歲時祭儀是米貢祭(Mikong),昔日是在傳統卡那卡那富族曆的年底、小米收成時舉行,可算是一年的結束祭。現今相關的族訂假日是在十月中,依據祭儀實際的舉辦日期而定。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在官方的族群分類中原本被歸屬於鄒族,晚至公元2014年六月才正式被認定為一個原住民族,其主要聚落集中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內的兩個里-瑪雅里和卡努瓦里,共約五百餘人。昔日的傳統部落(tanasu)是卡那卡那富族最大的祭祀團體與政治團體,以一位世襲領袖為中心,輔以軍事領袖、祭司與
長老會議。日治以後改成推舉制,以年長聲望高者擔任部落領袖。現今兩大聚落達卡努娃(Tanganua)與瑪雅(Navungnavung)各有一位頭目,有重要事務時會召集長者與壯年人一起商議。
卡那卡那富族具有神祇與靈的觀念,以及配合作物種植、狩獵和漁撈等生產活動運作的歲時祭儀、生命儀禮與巫術等一套獨特的信仰和儀式體系。靈有生靈與死靈兩種;值得注意的是,其將神祇與死靈視為同一個範疇,都以ucu一詞指稱。祭儀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粟作祭儀」,即小米種作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拔摘祭(藜出穗祭)、嚇鳥祭、結實祭、收割開始祭、收割終了祭、收藏終了祭(驅疫祭)九種,第二類是獵人頭所舉行的「敵首祭」,分為前祭和後祭兩階段,第三類是打獵前舉行的「獵祭」。傳統祭儀需由特定的宗教領袖或儀式專家執行,祭
壇/
會所(cakuru)「札格勒」是主要的祭祀地點。米貢祭主要的祭祀對象是小米祖神tamu vina’u(簡稱tamvinau)及歷代先祖,以感謝庇佑。
由於人口較少,以及與周邊強勢族群頻繁的通婚,導致卡那卡那富族相對弱勢。隨著多數族人改信
基督宗教,稻米等外來的食糧取代原有的小米,過去一段時間大部分傳統祭儀幾乎面臨停辦的命運。近二十年來,教會對原住民傳統文化態度的轉變、政府政策的
鼓勵、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感日增,以及異族觀光活動興起等因素的影響,各族群特定、具有族群特色的「傳統」祭典活動逐漸恢復舉行,甚至成為凝聚族人認同的重要象徵機制。卡那卡那富族就是顯著的例子,族人於公元2003年開始,依慣例每年在八月中舉辦米貢祭。透過每年全體族人參與的傳統小米儀式活動,各種家族與生命儀禮、說母語以及不定期的傳統樂舞展演活動等,卡那卡那富族常續性的我群認同、我群/他群的分類與區辨得以延續,也使族人的凝聚力得到加強。
公元2006年由「臺灣卡那卡那富產業文教協進會」承辦米貢祭時,發展出前所未有的特點。由於族人們決定配合新建的祭
壇/
會所完成後一併舉行落成典禮,所以米貢祭延到十月十四日舉行。協會中三十到四十歲之間年輕一輩的族人希望盡可能符合作為小米收穫祭的傳統米貢祭意涵,徵得耆老的同意,為遵循配合農事進行的完整歲時過程,因此籌備過程從公元2006年初就展開了。與會的各家在耆老帶領之下,全程嚴肅莊重地以母語進行此一小米祖神的儀式,透過儀式的舉行,共同經歷再現的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祭儀。
族人於二月初以一小塊田地作為小米田,進行開墾、除草、整地,建造圍籬與工寮(taruan)。二月中播下小米與玉米(viaru)、kuaru–米貢祭時用以祈福的一種植物的種子,並種植
香蕉和芋頭。接著由耆老每天灌溉、除草、看顧田地與驅鳥,同時在工寮教導年青一輩製作手工藝品與農具。
「臺卡協進會」從七月開始陸續召開會員大會,由各家族推派代表,透過「合議制」決定米貢祭的籌備時程、地點、工作內容與步驟,以及應該遵守的禁忌。重建
會所的準備工作在八月開始,族人希望新的建造形式能夠恢復傳統面貌,拆除了鄉公所以水泥興建像是涼亭的
會所,耆老主持祭拜祖先tamu 後,族人分工採集建造
會所和各家族小屋的建材,如木材、茅草、黃籐、與竹子等,展開文化祭祀廣場的興建,並於九月舉行
會所開工儀式。
會所和文化祭祀廣場的建造在十月上旬接近完成,族人於是開始米貢祭和河祭的各項準備事宜,包括以家為單位收取經費,進行各種祭儀用品的製作與採買,祭儀古調和舞蹈的練習,以及製作各種看板、海報、邀請公文和邀請函等。
十月十四日舉行
會所落成啟用典禮暨米貢祭。各家族派出男性到
會所前集合,一位耆老領頭刺死一隻小山豬後,男子分別以刀沾豬血,依序排隊登上
會所,在耆老帶領下舉行祭拜小米祖神的各項儀式。全體男子並象徵性地分享放在
會所中的酒和肉,以手沾酒塗於柱上。接下來,除了留守象徵各家小茅屋的家人之外,婦女們也到
會所前的廣場參加儀式。各家分別將備妥的食物送上
會所,再由卡那卡那富族人全體手牽手圍成半圓形隊伍,一起緩步吟唱古調後結束
會所前的活動。
接著,各家分別將小米掛置家屋中間,簡單地舉行小米祖神的祭拜之後,展開彼此之間的互訪。前來觀禮的各族群可以開始到各家族的家屋中拜訪,相互敬酒,分食獸肉、魚和黏糕等傳統食物。之後,有成人母語演講和孩童的母語問答比賽,以家為單位的各項技能競賽,如射矛、釣蝦、彈弓射準以及刺草球等。頒獎典禮之後,族人以團舞同歡的方式結束整日的活動。
【撰寫者】
張慧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1.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
2. 佐山融吉,余萬居譯,《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本(未出版),1983[1915]。
3. 林衡立,〈卡那布族之歲時祭儀〉,《臺北文獻》3(1963):65-73。
4. 林曜同,〈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族群認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