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金紙錢(謝世維攝)
「紙錢」是祭祀鬼神時用的冥錢,亦稱為「黃紙」。紙錢的使用,主要是為了表達誠心、去除邪氣。而金紙上的純金,表示心地純正、對神明絕無欺騙。
道教或民間信仰的儀式中,在與神交涉或運用法術的過程中,有時候也需要使用紙錢。當今社會,受到「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價值觀影響,有人傾向於認為,燒金越多越能獲得神靈保佑。
臺灣民間祭祀活動發展蓬勃,「紙錢」的使用一直是漢人祭祀文化中非常獨特的部份。臺灣的原住民文化,不論高山族或平埔族,原先並沒有在祭典中使用金銀紙,明末清初時,閩南和廣東的漢人移民將「紙錢」習俗帶入臺灣。事實上,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已經出現了金銀紙業和販售金箔的店鋪。《安平縣雜記》中也保留了清代臺南人使用紙錢的紀錄。而北部艋舺地區,清末的時候,仍自閩南的泉州、石碼進口金銀紙錢。儘管,清末時期,金銀紙業的貨源,大多從福建沿海一帶利用船舶運輸進口到臺灣,隨著港口政策改變與自然條件惡劣,促使臺灣的沿海市鎮開始自行製造金銀紙錢,從此,金紙業的貨源不再只是仰賴進口。
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日本政府以「打破迷信、改善舊風俗」為由勸導人民停燒紙錢,之後,更以政策禁止紙錢的製造,造成了金紙業的大蕭條。儘管如此,臺灣人「燒金」的風俗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國民政府來臺之後,金紙業很快地恢復了生機,由於機械化的量產製造,七零到八零年代,臺灣的金銀紙錢還曾經外銷到新馬、東南亞等地,提供當地華人的需求。八零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帶動了金紙業的變革,新形式的紙錢(如:壽生錢、往生錢…等)應運而生,也開始出現蓮花座、船、元寶…等造型,還有以專
門神明為對像的金銀紙錢(如:文昌金、五路財神金、土地公金…等)。近幾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再加上臺灣整體經濟環境的改變,金銀紙產業外移,金銀紙業的貨源大多來仰賴進口,臺灣金銀紙業已經無法與過去的榮景相提並論。
「紙錢」可區分為「金紙」和「銀紙」。「金紙」是將粗紙貼上錫箔再塗刷金藥,而「銀紙」只裱錫箔不塗金藥,紙面也不蓋印,只在整疊紙側邊蓋上紅色吉祥圖案。從圖飾來區分,「金紙」可歸納為三類:三仙圖類(通常印有福、祿、壽三仙)、錦緞花紋圖飾類(繪有紋飾的紙錢貼上金黃色錫箔)、無圖飾類(只有每一束最上方的金紙印有圖案)。而「銀紙」分大銀、小銀兩種,大銀獻給祖先,小銀獻給鬼魂。銀紙上不印任何圖案,只有庫錢、往生錢、蓮花銀等特殊種類才會印上圖案。
在金紙錢的用法當中,以焚燒的方式最為常見。有學者認為,「燒金」源自於早期中國紙馬的貼、供、掛、焚、帶、藏等六種用途中的「焚」。「焚」的意義是,祭拜後焚燒,表示虔誠奉獻,可以保佑平安。在田野訪查中,有學者發現金銀紙的用途至少有寶、貼、供、掛、焚、帶、藏、洗、吃、撒等十種。
在漢人社會中,生命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會舉行相應的儀式來祈求身體和心靈的平安,這些儀式的尾聲也都會使用紙錢。例如:孩子出生、滿月、滿四個月、週歲時,滿十六歲的成年禮,在敬拜神明和祖先之後,皆會焚燒金銀紙。在婚禮儀式中(下聘之後和結婚當天謝天公、拜堂儀式後),祭改、補運儀式中,喪禮儀式中,也經常使用金銀紙錢。下方表格呈現了金銀紙錢的與歲令時節的緊密關係:
日期 |
祭祀對象 |
用紙 |
附註 |
正月初一 |
神明 |
金紙 |
|
正月初一 |
祖先 |
銀紙 |
|
正月初四 |
所有神明 |
金紙、雲馬總馬 |
|
正月初五 |
財神 |
壽金 |
五路財神聖誕 |
正月初九 |
玉皇上帝 |
天公金、天金、尺 |
|
正月十三 |
關聖帝君 |
壽金 |
|
正月十五(上元節) |
天官大帝 |
天公金、天金、尺金 |
天官大帝聖誕 |
正月十五(上元節) |
祖先 |
銀紙 |
元宵節 |
二月初二 |
土地公 |
壽金 |
也是「頭牙」 |
二月初二 |
地基主 |
銀紙 |
|
清明節 |
祖先 |
銀紙、墓紙 |
|
清明節 |
后土 |
壽金 |
|
五月初五(端午節) |
神明 |
壽金 |
|
五月初五(端午節) |
祖先 |
銀紙 |
|
七月初七(七夕) |
七娘媽、床母 |
壽金、床母衣 |
|
七月十五(中元節) |
地官大帝 |
天宮金、壽金 |
地官大帝聖誕 |
七月十五(中元節) |
好兄弟(孤魂) |
銀紙、經衣 |
|
八月十五(中秋節) |
土地公 |
壽金 |
|
八月十五(中秋節) |
太陰娘娘 |
壽金 |
月娘 |
八月十五(中秋節) |
祖先 |
銀紙 |
|
九月初九(重陽節) |
祖先 |
銀紙 |
|
十月十五(下元節) |
水官大帝 |
天公金、壽金 |
|
冬至 |
神明 |
壽金 |
|
冬至 |
祖先 |
銀紙 |
|
十二月十六(尾牙) |
土地公 |
壽金 |
|
十二月十六(尾牙) |
地基主 |
銀紙 |
|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
神明 |
壽金、雲馬總馬 |
|
除夕 |
神明 |
金紙 |
|
除夕 |
祖先 |
銀紙 |
|
【撰寫者】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吳宜桔(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金爐

更衣又稱經衣,上有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圖案(劉怡君攝)

補運錢裡的「天庫錢」(劉怡君攝)
【參考文獻】
1.王禮謙,〈艋舺金銀紙製造〉《臺北文物》,9:2,3(1960):95。
2.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3.吳奐儀,〈金銀紙業對苗栗中港地區地方空間的發展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4.張益銘,《金銀紙的祕密》,臺中:晨星發行,2006。
5.施晶琳,〈臺灣的金銀紙錢—以臺南市為考察中心〉,《臺灣鄉土與宗教研究叢刊》06,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
6.賴宗偉,〈紙錢在臺灣
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象徵意義及其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7.楊評凱,〈金銀紙信仰的秘辛〉,臺東: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