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崗山超峰寺(葉聰霈攝)
臺灣
佛教史按照時代可分四大階段:(一)鄭氏時期的名士
佛教,(二)清領時期的邊政
佛教,(三)日治時期的閩日
佛教,以及(四)二戰後國民政府的中國
佛教。位處帝國邊陲的臺灣,其
佛教中心亦如其他政治文化資源均坐落於華南,隸屬華南傳統。鄭氏時期在臺灣維繫明朝遺緒,進入清領時期後,鄭氏時期遺老逃禪或以
香花僧的形式繼續反清復明的活動,因其文化背景之高,所以楊惠南教授稱之為「名士
佛教」。
臺灣清領時期,雖有臺南府城的開元寺、法華寺與竹溪寺,成為全臺代表佛寺,但是僧人稀少,大部分都是個別受聘於中國將領與官吏來臺,所有
佛教的重要活動(含傳戒與教育)均以對岸的福州
鼓山湧泉寺為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
佛教與華南宗教的交流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並未中斷,但是官方代表為日本佛
教宗派,殖民政府在尊重臺灣習俗的情況下,也賦予中國教派宗教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合法地位,因其持齋的共同特色,稱之為齋教。這些教派循羅教傳統,尊崇禪宗六祖
慧能為祖,以不剃頭、常服、不靠
布施、自營生計,自別於僧尼(稱之為空門),因此常被歸入在家修行的
佛教信徒;但是齋教已經發展出完整的教義、儀式與修行教階,應當是在家修行的教派,並非
佛教的
居士。
日治時期臺灣
佛教受到日本
佛教嚴格的宗派觀念影響,出現四大法脈──以基隆月眉山靈泉寺、臺北觀音山凌雲寺、苗栗大湖法雲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為主,分枝散葉的四群寺院群,分別與日本臨濟宗、曹洞宗、真言宗、淨土真宗等,建立不同等級的隸屬關係。四大法脈都採取雙軌制,一方面派遣弟子到日本留學以獲得殖民政府的弘法許可(即佈道師身分),一方面仍然繼續送弟子到中國受戒。其中法雲寺的創辦者覺力禪師即為湧泉寺的副住持,可見臺灣
佛教並未全然日本化;大部分臺灣僧人仍然持戒,並未如某些日本
和尚的食肉帶妻。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量中國人口湧入,約百位來臺僧人擔負起重建中國
佛教僧團的使命。中國
佛教會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在臺復會,在臺重建中國
佛教正統地位的目標底定。原本臺灣
佛教的日本化與華南區域性特色,遭受漠視或挑戰。
中國
佛教會延續民國以來,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的
佛教改革理想,更以臺灣為保留與發揚中國
佛教的基地,對抗無
神主義的中國共產黨,進行國際串聯,組織如世界僧伽會等跨國組織。太虛大師提出三個革命為:(一)組織革命,廢除剃度制度和傳法制度,主張創辦
佛教大學,從學僧中選拔品學兼優的人才,主持寺
廟。(二)財產革命,廢除財產寺
廟所有制,將寺
廟財產為
佛教公有化,辦教育,培育僧才和從事社會慈善事業。(三)教理革命,剔除
佛教思想中之神教、鬼教、巫教等迷信成份,主張建立人生
佛教。太虛的
佛教改革限於政經社會局勢,歷經大陸解放與文革,於中國發展落實的速度並不如臺灣
佛教。
中國
佛教會對內改造臺灣
佛教環境的重要策略,則是建立三
壇大戒制度。戒子必須先剃度具備出家資格,然後循序接受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戒又稱之為具足戒,戒師為戒
和尚、羯磨師、教授師以及七位蒞會比丘,稱之為三師七證,遴選才德具備之高僧代表僧團接受新成員。戰前臺灣僧尼必須峽到湧泉寺受戒,獲得正式僧尼身分,或者負笈日本
佛教大專院校留學,取得布教師之正式身分。戰後三
壇大戒制度確立後,臺灣僧尼不但可以在臺受戒,還促成佛學教育之興盛。臺灣寺院可向中國
佛教會登記,分別舉辦年度的三
壇大戒;隨著戒子的教育水準提高,臺灣僧團的人數也比從戰前的千人以下,增加到二萬以上。上述正統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使命,成為戰後臺灣
佛教的主要發展方向
戰後臺灣
佛教的發展分為三期:(一)從臺灣光復至中美正式斷交(1950-1979)為復興中國正統
佛教時期:1950年中國佛會在臺復會,成為1987年解嚴前唯一的
佛教中央代表組織,建立年度傳戒制度以及致力推廣
佛教僧伽教育等。如上所述。
(二)解嚴(1987)前後臺灣
佛教急速國際化的時期(約1980-2000):一方面具有臺灣草根性的
佛教團體開始出現,譬如慈濟功德會(1966)、佛光山(1967)、中臺山(萬里靈泉寺1967創建,2000埔里中臺禪寺
開光)、法
鼓山(1978聖嚴
法師繼任東初禪寺住持,1979美國禪中心成立,1989金山園區落成),他們都極力拓展海外弘法志業。例如佛光山僧團分別於1988年、1998年至美國洛杉磯西來寺和印度菩提迦耶中華寺舉辦國際三
壇大戒,傳授南傳與藏傳尼眾比丘尼戒。慈濟功德會全球災難救援以及建立華人地區文化學校學習中文熱,均受國際注目。接下來解嚴前後臺灣出現各種主題式訴求的
佛教團體,特別在尋根的宗教熱誠之下,南傳與藏傳
佛教都在臺灣逐漸興盛。包含1990年開始,各種國際
禪修團體進駐臺灣,1997年達賴
喇嘛首次訪臺。
(三)臺灣
佛教以人間
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為主流的時期(1999迄今):印順導師為臺灣人間
佛教的思想建構者,提倡
佛教青年化等契理契機的改革,其龐大豐富的著作,強調大乘
佛教的入世精神,為臺灣
佛教佛學教育最重要的教材之一。雖然每個
佛教團體實際參與社會的方式不同,來自太虛或印順的影響程度不一,但是人間
佛教已經成為臺灣
佛教的標誌。
臺灣
佛教信徒的教育水準高,一般社會人士的熱烈參與,都來自
佛教寺院與團體能夠適應現代都會的中產階級所需,提供高標準的佛學教育以及多元化的社會參與。目前臺灣
佛教界關懷之議題包含醫療、臨終關懷、動物權、性別平權、人權、生態保護等,有別於傳統
佛教的慈善活動。
佛教作為政府部門、資本主義團體以外的第三社會空間,以人類的共同利益凝聚信徒的在地與國際活動參與,使得臺灣
佛教被視為
佛教與公民社會結合的典範。
【撰寫者】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彰化八卦山大佛

台南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在南部的重要據點,也是市定古蹟(劉怡君攝)
【參考文獻】
1. 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建構僧伽改革理論的背景和思想內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論》為中心〉,《國際佛學研究》第2期,1992.12,頁9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