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道禮」又稱「求道」、「辦道」,是指加入
一貫道、成為
一貫道信徒(
道親)的入門禮儀。
一貫道認為「道」在自身,本來不假外求,只因為一般人在世俗之中沉淪已久,早已忘失了原本清靜的良心善性,因此要透過「求」師指「點」
傳道,才能夠重新悟「得」自己的本性,所以將入門禮儀稱為「求道」或「點道」;依照儀規入道後,則稱為「得道」。此外,又因為認為渡人求道乃是了脫生死的大事,需要結合他力與自力而天、人共辦,所以也將入門禮儀稱為「辦道」禮。
一貫道的點道禮襲自先天道的「進道科儀」,根據早期先天道的《禮本》記載,進道可分為皈依、拈准、採取、火候等四個階段──善男信女若想入道,必須先學習茹素,等到習於吃全齋之後,再於
仙佛紀念日或其他日期辦理「皈依」之禮,誓願改過遷善、終身茹素、並行捐資、
放生、印書等善事,才能求懺、焚表完成皈依之禮。其後若經考核確實一心向道,遵規修行,即可擇期在
佛堂請
壇、焚表,用兩張紙分別寫上「空」、「准」二字,搓成紙丸放入容器中,讓入道者任意抽取。若抽到「空」字,表示神明不允許入道,必須繼續修持;若抽到「准」字,則代表拈准,可接著辦理進道。進道時,先點佛燈、排班、擺供五菓、五齋,由開示師(先天道的神職人員)唸禮本請神降
壇(稱為「請
壇」),而後皈依人立下誓願,引進師、保舉師並分別答願擔保,再由開示師說明進道意義,為皈依人指出玄關(修行的關竅),用
香引佛燈之火指向皈依人的玄關,最後即傳授練功的築基工夫。此後又視皈依人的修行狀況,而傳授採取、火候等工夫,將九節玄功全部傳授完成。
這樣的入道禮儀在後期的先天道中亦開始隨著時代的演進而逐步簡化,民國時期的
一貫道因已廢除了先天道丹道修行的命功功夫,又將入道禮儀進行了改革與調整。民國26年成書的《
一貫道疑問解答》中,就記載了第十八代祖師
張天然時期的入道手續。首先,不分男女老幼,必須符合有心向善、身家清白、品行端正的條件才能入道。而入道手續則必須經由引師(引進人)、和保師(保證人)的介紹,並繳納一定金額的功德費,作為印刷經訓、佈道
傳道、行善周濟之用,再遵照入道的儀規,立下誓愿以表誠心,再由師尊(
張天然)或代表點傳師(代表
張天然的神職人員)點道傳授──其中的「入道儀規」即為點道禮。
現今的
一貫道將預備入道的善男信女稱為「新求道人」,在進行點道禮之前,必須先「掛號」,即填寫原姓名(已婚女性不冠夫姓)、引師、保師姓名、求道
佛堂名稱與地址,並繳納功德費,將這些項目一併寫入表文之中。而後執禮人員依禮點燈、
獻供(包含獻茶、獻果或獻齋),接著執禮人員排班,由點傳師(
一貫道的神職人員)誦念〈請
壇經〉請神降
壇,在讀誦表文後,將表文焚燒於八卦爐中呈給上天。
點道禮進行時,點傳師先獻
香,接著由負責引進入道的「引師」與負責作保的「保師」獻
香及立下誓愿;隨即請新求道人獻
香、叩首,點傳師先傳授合同手印,待新求道人立愿表白後,領有天命的點傳師再繼續代表明師點玄關及傳授口訣,新求道人得授三寶後謝恩,便完成了整個點道禮儀。而點道禮除了適用於一般人間的善信之外,也可用於超拔地府鬼魂與享有
香火的氣天神仙,此即
一貫道所主張的天曹、人曹、地曹「三曹普渡」。其間的過程大致相似,但若要超拔他界生靈,必須在求道後誠心修道、行功了愿,藉由渡人、行功後迴向功德來進行超拔。
一貫道認為只要經過點傳師點道,成為新
道親之後,從此便能夠「天榜掛號、地府抽丁」,將命籍由地府閻羅的生死簿註銷,移至天榜之上;只要不謗道敗德、認理實修,即能了脫生死輪迴,死後直接超昇理天。在道中最常聽到的印證,便是
道親在歸空(過世)之後,不僅相貌安詳,身體還會身軟如棉、冬不挺屍、夏不腐臭。而真修實煉者在遇到危難時,只要持用三寶,亦可蒙仙佛協助化解,化險為夷。因此對於點道禮十分慎重,認為除非善根、祖德、緣份俱足,則不可輕傳;得道以後,亦不能隨意將三寶洩露;儀式進行的過程中亦不對閒雜人等公開,也因此使外界認為充滿神秘感,甚至在戒嚴時期被認為有從事非法活動之嫌。而點道禮作為一種宗教入門禮,對信仰者而言具有其神聖性與秘傳性;在多元而開放的現代社會中,對各宗教內部的規範及禁忌也應予以尊重。
【撰寫者】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林敬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助理教)

點傳師持點道
香自母燈引燈火進行點道(劉怡君攝)
【參考文獻】
1. 明德出版社,《一貫真傳之殊勝》,臺北:明德出版社,1996。
2.
易水,《傳燈禮儀:
一貫道禮節探討》,臺北:慈琳文化,2001。
3.
慕禹(林萬傳),《
一貫道概要》,臺南:靝巨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