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供禮為明明上帝信仰(含
一貫道及天道、彌勒大道)的重要禮節,乃將清水、清茶、水果、素齋呈獻給諸天仙佛,以表達人間信眾敬意。通常在初一、十五、
仙佛紀念日,以及辦道禮、仙佛結緣(即請仙佛降臨,以扶鸞開沙或
借竅的方式傳達訊息)、超拔祖先、開設
佛堂、開
法會、立愿等之前、或正式班期的開始及結束日(稱為開班、畢班),皆例需行
獻供禮。此外,每日早獻
香之前,亦須以
獻供禮將開水、
香茶獻至上桌(頂桌)的母燈兩側(分表代表清/濁的陰陽之氣),以及佛像之前。
獻供時,除了上桌的清水、清茶之外,其他的供品呈獻於下桌,以鮮美潔淨為要,可將水果、乾果、點心、及素的齋食(如素菜、素餃、素湯)等盛放於盤中
獻供;逢
四季大典或仙佛聖誕日時,亦有獻上麵粉製壽桃者,但不可使用葷食。下桌的供品必須排列整齊,每列的盤數以奇數為原則(如三盤、五盤、七盤等,視下桌的寬度而定)。在
一貫道第十八代祖師
張天然所制訂的《暫訂佛規》中,對供品數量亦有所規定:最佳條件為供足二十五盤,以合乎五行生剋循環的「五五相乘」之數(亦稱為「滿供」)。但為了考量
道親們置辦供品的便利性與經濟能力、以及
獻供的時機不同,即針對辦道場/大典與年節/紀念日三種時間、以及鄉村/城鎮/都市三種空間環境,來規定
獻供的供品盤數,分別為:辦道場時鄉村五色、城鎮十色、都市十五色;大典與年節時鄉村十五色、城鎮二十色、都市二十五色;紀念時鄉村十色、城鎮十五色、都市二十色。但強調這些數量僅是參考的標準,實際上只要各自盡心,符合「量力」、「心誠」的根本原則就好。供品的排法則多半為中間高、兩側低;近佛像者高、遠者低,並力求左右供品之種類、數量或顏色之對稱。
獻供的順序原則上多為先獻天然、未經加工的果類,經過烹飪的齋菜居後;亦有將有籽之水果視為「上果」,無籽之果視為「下果」,先獻上果、後獻下果、再獻齋食的說法。
獻供的方式一般採取五人或七人一組執禮,用排班捧供傳遞的方式將水、茶及供品依序呈上,家庭式
佛堂也可能因為人數較少或空間較小而僅以三人為一組。
獻供時,須將供果舉至與眉齊高,然後傳遞上獻,以表示對諸天仙佛最誠敬的奉獻之意。
在
道教與
佛教的傳統儀式中亦有
獻供的環節。如
道教在拜表、煉度、施食時呈獻
香、花、燈、水(茗)、果,稱為「五供」或「五獻」,認為
香可傳誠達信,花能薰沐金容,燈可續明破暗、灼透幽冥,水(茗)能滌淨復形,果代表修德圓滿;此五供又代表五行。另外,在
午供等科儀中亦有十
獻供,即在五供外將水、茶分開,再加上酒、齋食、財帛、經書。
佛教則有以
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種
供養來做功德的傳統。
【撰寫者】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及博士候選人)
林敬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助理教授)
獻供過程最能看出明明上帝信仰重視的佛規禮節
【參考文獻】
1.
易水,《傳燈禮儀:
一貫道禮節探討》,臺北:慈琳文化,2001。
2. 明德出版社,《佛規禮節實務(一)道場微理細節》,臺北:明德出版社,2005。
3. 明德出版社,《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臺北:明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