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格又稱為「窗欞」,為中國傳統建築的窗牖上用於通風、美觀的鏤空框架結構設計。
窗格造型多有變化,富有裝飾性的趣味,常見的有直欞,井字欞、方格欞和花格欞;
窗格也體現中國人對於美感的追求,窗上雕刻的槽線和各種花紋常成為建築中重要的藝術表現。
窗格造型基本為連續的幾何花格,斜方、三角、正方等,其上或有整齊的花樣裝飾;有的繁複嵌入吉祥圖騰,如象徵福氣的蝙蝠、象徵平安的瓶形、石榴形象徵多子多孫、雙錢形代表招財進寶、冰裂紋象徵冰清玉潔、海棠花象徵高貴優雅等等,反應人們吉祥與平安的嚮往。
窗格為木製建築窗門普遍存在的設計,自古建築有窗以來即有
窗格的設計,自考古遺跡來看,春秋戰國時期,
窗格雕刻花樣就已經多樣化;西周銅器和戰國有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欞;漢代的陶屋和石畫像上則能夠見到直欞、瑣文和斜格窗扇的圖像。臺灣的
窗格多承襲中國傳統建築的設計而製,臺灣著名的傳統建築常見
窗格的設計,如臺南大天后宮的中央窗櫺是「夔龍拱磬」的造型,又有五隻蝙蝠環繞成「五福臨門」之勢,臺南孔
廟、赤崁樓、林家花園等傳統建築也看的到
窗格的設計。
建築的設計蘊含中國人對於建築的智慧傳承,
窗格的圖案繁複、充滿線條美感,具有文化、教育、藝術的意義,紋飾基本為直格、方格、斜格,重複疊合而成
窗格造型,反應中國人對於秩序、和諧的認同;有時會在
窗格上鑲嵌戲曲、美女、瑞獸的圖案,兼具教育意涵;宋代以後多有藝術變化,如李漁創造屈曲體的
窗格、文人、匠者對於
窗格的創意為中國木工藝發展的瑰寶,值得保留與研究;又
窗格對比於建築的實,象徵通風與虛空,在中國哲學陰陽虛實的調和觀之下
窗格有特殊的哲學意涵;當代的思想也會影響到
窗格的風格,漢寶德在〈
窗格藝術的回顧〉一文中推測
佛教傳入影響南北朝時代
窗格直櫺化,至唐代著名古建築如五臺山的南禪寺與佛光寺大殿也是採用直櫺,呈現古典的秩序感;宋代直格子為主流,宋代建築著作《營造法式》畫出
窗格圖樣,便是以方格為主,以斜方格為副,宋代承襲唐代古典大方的風格,元代以後百花齊放,發展出多變的
窗格造型,
窗格藝術至明、清時代發展到頂峰,作品最為成熟、精緻。
臺灣
廟宇建築的
窗格發展出更加豐富的圖案,轉化了方格的圖像,成為各種具有吉祥意義的圖式。在臺灣代表作品有北埔慈天宮三川殿入口處的
窗格以四隻團螭虎與蝙蝠銜磐的造形;北港朝天宮凌虛閣的木雕虎螭窗則圖構成為「工參造化」與「德配乾坤」的聯句,字體形狀由虎螭團繞而成,雕工精湛,為臺灣寺
廟工藝傑作。新港水仙宮三川殿前廊中門的兩側則有大型木雕
窗格,以「夔龍團爐」為主題,構圖偉岸,莊嚴氣派。臺南大天后宮三川殿前門側有長方形的窗櫺木雕,其主題為「夔龍拱磐」,其雕工精緻絕倫,亦為臺灣
窗格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窗格是傳統木製建築的重要元素,凡有窗的建築皆有或繁或簡的
窗格造型,此設計普遍體現於中國傳統建築,這種建築造型與工藝也流傳至日本。臺灣傳統
廟宇、住宅也傳承
窗格的設計。現代玻璃窗普遍量產後,木製
窗格逐漸被取代,僅能從特定古蹟、
廟宇中看見,許多結合樹景、風水的整體設計智慧逐漸被時間掩蓋,僅存仿古式樣的設計。
【撰寫者】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葉育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內
窗格(謝世維攝)

八角竹節窗

【參考文獻】
1. 漢寶德,《倚窗細吟建築》,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4。
2.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3. 康锘錫,《臺灣
廟宇深度導覽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