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洛佐˙達˙弗利所繪製的
耶穌像(王在康提供)
耶穌(Jesus)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言,他大約誕生於公元前4年,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Palestine)。關於祂出生的傳說,非常具神話傳奇色彩。他的父母親冒著通姦者必須接受石刑的生命危險,宣稱
耶穌的受孕不是來自於他們雙方男女的結合,而是由上帝的聖靈在他們的婚期之前所完成。他們尚未結婚同房之前,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就從聖靈懷孕了。在馬利亞懷孕的末期,恰逢羅馬帝國的人口普查,按羅馬帝國皇帝的命令,每個人必須回到自己的原籍去申報戶籍,馬利亞的丈夫約瑟,是古以色列最偉大的王國大衛王的後裔,所以約瑟必須回原籍,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恆。當他們抵達伯利恆時,馬利亞的產期到了,就在伯利恆生下了
耶穌。這個不尋常的誕生故事,現在成為聖誕節這個全球化的節日。
耶穌因為父母親申報戶口的緣故,生在巴勒斯坦的南方。但他的成長地,卻是在巴勒斯坦北境的加利利地區(Galilee),一座位於加利利海西南方的小鎮拿撒勒(Nazareth)。他在拿撒勒以木匠為業直到大約三十歲左右,然後開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旅行傳教工作。
他的傳教工作是以自己的身分為中心。他向人宣傳上帝的國即將來臨,而人必須悔改,離開惡行,否則上帝就要實施刑罰。但上帝知道世人無法脫離自己的罪惡,於是藉著古以色列的
先知,預告他為人類預備的得救之道,也就是透過稱為「彌賽亞」的救世主來拯救世人。
耶穌向人宣告,他就是上帝所預告的「彌賽亞」(Messiah)。於是他通過自己的身分,重新詮釋摩西按上帝啟示所頒佈的十誡,其中最出名的是「登山寶訓」(Sermon on the Mount)。
耶穌教導人們,守誡不在乎外表的行為,更在乎內在的動機,人的動機突顯了人存在的本質及行動的準則。上帝的審判不只看人的外在行動,更看人內在的動機。而由他自身身分所開展的得救之途,是以上帝對罪人的接納與憐愛為核心的赦罪之路,其所揭示的「彌賽亞」救贖,彰顯的是上帝的愛。
但隨著
耶穌自稱是「彌賽亞」的消息傳播越廣,他和當時猶太宗教的核心權力階級間的衝突也越漸加劇。當然其中最重緊的是對
耶穌身分,以及對摩西律法的詮釋,和其衍生的諸多猶太宗教傳統,雙方的見解南轅北轍。最後終於以著名的
十字架事件結束了雙方的衝突,
耶穌被羅馬當時派駐在巴勒斯坦的最高行政官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us),依當時猶太人對
耶穌的控訴,以「猶太人的王」之罪名,將
耶穌處以釘
十字架之刑。但
十字架事件以後,
耶穌的門徒開始宣傳
耶穌從死亡中復活的消息。隨著
耶穌的門徒對
耶穌作為復活「彌賽亞」的宣傳,逐漸集結了一批願意相信
耶穌是「彌賽亞」,並以他愛鄰舍即是愛上帝之和平、非暴力、愛仇敵的教訓而生活的
基督徒,以及
基督徒的群體,也就是教會。但,除了
基督宗教信仰群體相信,復活的
耶穌就是上帝透過古以色列
先知所預這的救世主,他在末世的時候,將會再次來臨,按公義審判世人。
伊斯蘭教以《古蘭經》和
先知穆罕默德特別強調的兄弟情誼(ukhuwwah)為特色,而形成的宗教社群烏瑪(ummah)也認為
耶穌(爾薩)是在
先知體系中,建立重要新宗教的意志擁有者(ulu'1‘azm)。
基督在
伊斯蘭教末世論中不僅只是
基督教的
基督,而且是亞伯拉罕(易蔔拉欣)
先知序鏈中的主要人物。在末世,救世主(Mahdi,馬赫迪)會將
基督帶來擊敗宗教的敵人,重建世界的和平與正義。
在歷史中,大概再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名字受到這麼多的討論。有人主張並未真有
耶穌其人,
耶穌是一個神話人物;有人則看重
耶穌對摩西律法的詮釋,而將他視為一個
猶太教教師;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利用摩西律法而欺世盜名的騙子;有人將
耶穌看為一個反抗宗教與政治獨裁的革命分子。這些看法在西方的藝術發展中,以
耶穌的誕生、傳教、死亡、復活為主題的作品汗牛充棟。在台灣較為人所熟悉的,如: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公元1685年~公元1759年)所作的《彌賽亞》;或由英國名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公元1948年~)於公元1971年在百老滙(Broadway)發表的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等等。而
耶穌在社會、文化、宗教方面的影響力,到公元2015年的統計,全球號稱自己是
基督徒的人口約21億6千萬,約占世界人口31%。世界知名的和平主義革命家,如: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公元1929年~公元1968年),印度國父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公元1869年~公元1948年),都自承受到
耶穌的感召或影響。用一句
耶穌自己在
十字架上所說的話:「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他在接受酷刑的時候,仍為敵人祈求赦免,以自我犧牲去傳播愛、正義及和平與非暴力的精神,是教會和
基督徒現在仍傳遞並號召人們以行動來繼續的。
【撰寫者】
王在康(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1.
The Greek New Testment, Biblia-Druck, D-Stuttgart, Fourth revised edition, 2nd print,Germany: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4.
2.Markus Bockmueh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es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Jaroslav Pelikan,
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 Yale University, 1985.
4.Donald Guthrie,
A Shorter Life of Chris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Michigan U.S.A., 1970.
5.M.G. Easton,
Easton's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 MI: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6.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5/04/02/7-key-changes-in-the-global-religious-landscape/)
7.《聖經》,思高聖經學會譯釋。
8.《舊、
新約聖經》中文合和本。
9.雷薩·阿斯蘭著,黃煜文譯,《革命分子
耶穌:重返拿撒勒人
耶穌的生平與時代》,新北市:衛城出版,初版一刷,2014。
10.甘地 著,吉力 譯,《博愛聖雄——姆·克·甘地自傳》,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