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
加爾文(英語:John Calvin;德語;Johannes Calvin;法語:Jean Chauvin,公元 1509年~公元1564年),又譯名喀爾文。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領袖之一,創立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
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為其重要神學著作。
加爾文,公元1509年生於法國諾陽,
加爾文的家庭原是信奉天
主教,而
加爾文預備將來要做天
主教神職人員,因此在公元1523年他前往巴黎進入馬奇學院(Collège de la Marche )學習拉丁文,在這裡,
加爾文初次接觸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一些傾向改革派的人士。畢業後進入蒙太居學院(Collège de Montaigu)讀哲學。但
加爾文的父親此時跟天
主教教會關係不佳,希望
加爾文放棄神學改讀法律,
加爾文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思,於公元1527年進入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Orleans)專攻法律,公元1531年轉至部日大學(University of Bourges)受教於當時知名的法學家Andreas Alciati,在部日大學他同時學了希臘文。哲學的訓練使
加爾文有敏銳的思考,法律的訓練培養
加爾文組織的能力,語文的教育則對
加爾文日後研究聖經有極大幫助。
公元1532年
加爾文出版注釋羅馬哲學家辛尼加以拉丁文寫作的《論仁慈》,這本注釋書呈現
加爾文注釋聖經的方法,先說明作者的原意後再闡述自己的意見來回應。他原本希望以這本書進入學術界成為學者,但學術界反應冷淡,使得
加爾文更往改革派方向靠攏。再加上他為尼可拉.庫(Nicolas Cop, 公元1501年~公元1540年)起草巴黎大學校長就任詞,內容談到要學習原文聖經,除去不合聖經的教導,並陳述得救是本乎恩典因著信。天
主教開始拘捕改革派人士,
加爾文逃到瑞士。公元1533年他正式宣佈結束天
主教的信仰轉向宗教改革陣營,公元1536年定居瑞士日內瓦並出版最重要的神學著作《
基督教要義》,以系統化方式將宗教改革派對
基督教教義的觀點濃縮在此書。
日內瓦經由市民大會公投決定投向改革派陣營,但到底要何去何從卻一無所知,
加爾文來到無異是上帝送來的禮物,他們不惜用恐嚇方式迫使
加爾文留在日內瓦,後來
加爾文與市政當局有所爭執,被迫離開日內瓦前往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擔任法國流亡
基督徒的
牧師。在史特拉斯堡,他修訂《
基督教要義》第二版、結婚、制定法文禮拜儀式、將聖經詩篇譯為法文同時改寫成押韻詩,以人聲清唱的方式在禮拜中使用,這些詩於公元1562年集結出版《日內瓦韻文詩篇》(Geneva Psalter)。
公元1541年日內瓦政局改變又邀請
加爾文回去,日內瓦議會同意讓
加爾文建立教會制度以及規範
基督徒信仰的法規,強制人民接受宗教教育,由
牧師團加上12位
長老組成的教會合議會對市民進行考核,以法治和宗教併行方式指導人民的社會和宗教生活諸事務,日內瓦後來成為宗教改革人士的避難所。
加爾文的改革比
馬丁路德更徹底,只實施聖經裡所說的,聖經沒說的一律廢止,人們因此稱
加爾文所建立的教會為改革宗教會。改革宗教會全面影響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
加爾文於公元1564年逝世於日內瓦。
荷蘭改革宗教會成立於公元1548年左右,教會的傳教刺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統治的野心,教會勢力與公司勢力擴張密切相關。荷蘭治臺期間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讀寫方法及
基督教信仰,因此許多受過荷蘭教育的臺灣人都熟習西拉雅語以及荷蘭語,傳教士編撰教理問答及翻譯聖經都是使用雙語,直到公元1662年鄭成功攻臺,荷蘭人投降退出臺灣,原住民與漢人做土地交易時,為保護自己權益而寫下羅馬字及漢文對照的土地文書,史稱這批史料為新港文書。荷蘭人離臺後,臺灣改革宗教會失去依靠而消失,但十八世紀天
主教神父來臺繪製地圖就曾接觸過自稱是
基督徒的平埔族原住民,可見得
基督教信仰仍在原住民之間流傳。現在臺灣的改革宗
長老教會,是由美國改革宗教會、美國信正
長老會及韓國
長老會在公元1945年後傳入臺灣。
英國信奉天
主教瑪利女王(Mary Tudor,公元1416年~公元1558年)大舉迫害宗教改革者,蘇格蘭的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公元1505年~公元1572年)只好逃亡到了日內瓦,因而與
加爾文有密切往來。他回到蘇格蘭所設立的教會稱為
長老教會,以
長老治理教會而得名。英國
長老會隨著英國移民傳到北美洲。在臺灣,南部
長老教會是公元1865年首先由英國蘇格蘭
長老會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公元 1836年~公元1921年)傳到臺南和高雄,北部
長老教會則是公元1872年由北美加拿大
長老會
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公元1844年~公元1901年)首先傳到淡水,公元1951年南北兩會合一正式成立臺灣
基督長老教會。
綜觀
加爾文一生,他接受哲學、法學和語文的教育,從沒有讀過神學,卻以法學訓練為基礎寫下重要神學作品《
基督教要義》,成為
基督新教神學學生必讀的教材。在日內瓦政教合一式的改革,使得
基督徒直接參與政治,並影響宗教及社會各領域,這類情形也發生在臺灣。在政教關係的態度上,臺灣
基督長老教會受到諾克斯為遵守上帝旨意而挑戰世俗政權的想法較多,
基督徒參政或
牧師從政,甚至拉攏支持同一理念的政治人物,為的是希望實現
基督教信仰中上帝國度實現的終極理想,在根本上是繼承
加爾文理念。
加爾文雖是十六世紀的法國人,其影響力及於現今臺灣在宗教、社會、政治等領域。
【撰寫者】
潘馨逸(輔仁大學宗教系博士生)
【參考文獻】
1.帕爾克(T. H. L. Parker)著,王怡方、林鴻信譯,《
加爾文傳》(John Calvin-A Biography),台北:道聲,2001。
2.魏樂曼(Sam Wellman)著,董家範譯。《
加爾文》(John Calvin),台北:天恩,2007。
3.墨尼爾(J. T. McNeil)著,許牧世譯。《
加爾文的生平》(Life and Teaching of John Calvin),
香港:
基督教文藝,2009。
4.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謝林蘭芳譯。《當代聖樂與崇拜》(Jubilate II: Church Music in Worship and Renewal),台北:校園,1998。
5.林鴻信編,《
加爾文500特展:
加爾文與台灣》,台北:台灣神學院,2009。
6. 蔡維民,〈
長老教會政教關係的源起:諾克斯政治思想初探〉《
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
基督教在台灣》,台北:五南,2009。
7.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網頁:http://www.pct.org.tw/
8.改革宗
長老會新竹教會網頁:http://rchc.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