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字賓聖(或稱賓至),號東瀛子(或稱登瀛子)、青城先生、廣成先生等,唐末五代著名
道士。推斷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於五代後唐莊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享年八十四歲。出生及家世不可考,可能是處州縉雲人(今屬浙江)。
杜光庭年輕時就讀於上庠國子監(相當於今日國立大學),遍覽群書,先讀天文、神仙,再
讀經、史、子、集。唐懿宗咸通年間(公元860年~公元873年)因為科舉落榜,遂進入天台山學道,拜應夷節(公元810年~公元894年)為師。唐僖宗(公元873年即位)時,宰相鄭畋(公元825年~公元883年)將
杜光庭推薦至朝廷,僖宗召見,賞賜紫服(高官的章服)、象簡(象牙做的朝笏),賜號「弘教大師」,為上都太清宮內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也就是受皇室
供養,並且為皇帝賦詩作文。
杜光庭出入宮廷內院,屢次主持皇家
祠事、設置道場舉行齋醮儀式,頗負盛名,成為當時的道門領袖。黃巢之亂,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光啟二年(公元886年)長安兩次淪陷,
杜光庭隨僖宗避難,在四川停留過一段時間。光啟三年(公元887年),
杜光庭離開唐朝皇室,選擇到青城山隱居,受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年~公元918年)賞識,稱讚
杜光庭「非止善辭藻,已有經國之大才」,足見其不只擅長撰寫文辭,也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永平三年(公元913年),王建任命
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後為戶部侍郎。乾德五年(公元923年),後主王衍(公元901年~公元926年)拜
杜光庭為師,受道籙,尊
杜光庭為傳真
天師、崇真館大學士。不久便辭官,歸隱於青城山。後唐莊宗長興四年,
杜光庭向弟子述說夢見自己朝謁上帝,可能即將離開人世,某一天,
杜光庭身著
法服,禮拜上天,登堂端坐而逝,葬於青城山清都觀。
杜光庭廣泛研究並整理
道教教義、哲學思想、科儀、
符籙、修道方術等等
,著述和編纂的道書數量頗多,成為晚唐
道教經典的集結者。這些道書的內容,一部份帶有宗教神異的性質,一部份則可作為歷史材料,供研究者參考。在經典注疏方面,
杜光庭根據唐玄宗注《
道德經》為底本,旁徵博引歷代注解者達六十餘家,於公元901年完成《道德真經廣聖義》,內容闡述經典義理、規範道德,除了建立
道教的宇宙觀、整理出一套
道教的宇宙開創學說,也解說太上老君的起源、本質、法號、降生、歷代應現、演教行化等等,對唐代的老君崇拜賦予清楚的定位。另外,
杜光庭也曾為《陰符經》、《
清靜經》作注。
杜光庭記錄不少名山洞府,如《青城山記》、《武夷山記》、《續成都記》。公元901年編錄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綜合前人看法,敘述各類洞天福地的位置、地理形勢、神仙人物等,呈現出一套獨特的
道教世界觀,是
道教神學地理的代表作之一。
關於志怪、仙傳、文學、歷史類,《錄異記》收集當時的奇聞異見、神怪變異之事。《墉城集仙錄》專門記載歷代女子成仙的事蹟,多取材於道書、仙傳。《神仙感遇傳》主要收集人與神仙相遇、感應的故事。《
道教靈驗記》採集漢魏至唐代的靈驗事蹟,宣揚天道罪福報應的理論,勸誡世人為善去惡、信奉大道,取材豐富,保存不少
道教歷史、人物、宮觀、
符籙、科儀的材料。《廣成集》是
杜光庭的文集,主要收錄舉行儀式所須之表文、齋詞、醮詞。較具文學性的,如《毛仙翁傳》、《虯髯客傳》、《豪客傳》,在〈序毛仙翁〉一文中,
杜光庭藉毛仙翁表達自己對修行體道的完整概念,是相當成熟的作品。公元884年,
杜光庭隨唐僖宗入蜀之前作了《歷代崇道記》,記錄歷代帝王崇奉
道教、建立
道觀開度
道士,並宣揚太上老君為唐代皇室始祖,顯現出唐代皇室尊崇
道教的情況。
杜光庭尤其致力於齋醮科儀的整編,經常感嘆道法科教在
陸修靜(公元406~公元477年)撰集之後,經過很長的時間,幾乎要荒廢、衰亡,故竭盡所能地蒐集、整理科本,闡述
道教禮儀觀念,考證經典的真偽,讓天下
道士有可以遵行的範本。光是現今留存於《正統
道藏》中的便有二十餘部,如《太上黃籙齋儀》58卷、《太上正一閱籙儀》、《太上宣慈助化章》,以及多部醮儀、懺儀、齋儀、拜表儀、行道儀等等。有的作品明顯經過後人增補,如《道門科範大全集》。
杜光庭在唐宋
道教史上是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不僅擅長文辭撰寫、經典編纂,也熟悉各種道法科儀,
道教儀式經過他的刪定之後更顯完備,可說是當時的
道教儀式專家。此外,
杜光庭也是
道教文學的著名作家,我們可以從他留下的神仙傳記、宗教紀錄看到唐代豐富的
道教文化。
杜光庭是晚唐
道教的集大成者,對
道教的推廣、傳播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