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攖寧,原名志祥、元善,字子修,後因喜愛《
莊子‧大
宗師》中提到的「攖寧」意境,遂改名為攖寧。安徽省懷寧縣人,生於光緒六年十二月(公元1881年),1969年逝世。
陳攖寧自幼接受家庭私塾教育,十一歲已通讀
四書五經,才華過人。由於長年刻苦讀書,使得身體虛弱,十五歲罹患童子癆(類似今天的肺結核),當時的醫生都說無藥可救,遂學醫,並開始實踐仙學修養法,身體狀況逐漸好轉。
陳攖寧的仙學啟蒙相當早,十歲讀
葛洪的《神仙傳》,因此萌發學仙的念頭,但父親、長輩卻禁止他翻閱
道教、仙學的書籍,直到他生病之後才不再干涉,方可自由學道。除了研究中醫學理、仙學修養之外,
陳攖寧也大量汲取西方科學知識,後來雖然考上安徽省高等學堂,又因病休學,未能畢業。
陳攖寧在二十八歲舊疾復發後,知道所學不足,遂在姊夫喬種珊的支持下,遊歷名山勝蹟,四處尋訪名僧,認為
佛教的修養法偏重心性,對身體健康沒有太大幫助,遂轉而參學道門中人,但收穫也不多。三十二歲時,
陳攖寧下定決心自己看書研究,不僅費時三年在上海白雲觀通閱五千餘卷的明代《正統
道藏》,之後又花了三年遍讀
佛教《
大藏經》,並參訪
佛教高僧。
公元1916年,
陳攖寧正式和吳彝珠結婚,定居上海,兩人開設診所,平日行醫之餘便研究仙學、養生,為人講授修煉功法,也曾和朋友從事燒製外丹、起乩扶鸞等宗教活動。公元1922年至公元1932年,
陳攖寧與妻子及道友鄭鼎臣、黃邃之、謝素雲、高堯夫等人,曾進行地元丹法的實驗,後因戰亂而停止。
1933年7月1日,上海翼化堂善書局的老闆張竹銘出資發行《揚善半月刊》,汪伯英擔任編輯,
陳攖寧為此撰寫大量稿件,一反傳統
道教的保守、秘傳作風,毫不保留地詳細答覆讀者來信,並將問題和信件公開發表,試圖讓社會大眾都能認識仙學,直到1937年秋季才因戰事被迫停刊,前後共發行99期。1939年1月發行的《仙道月報》延續《揚善半月刊》,至1941年8月再度停刊,前後共發行32期。
陳攖寧除了在這兩部期刊闡述仙學思想,1935年還曾為仙道初學者編輯出版《道學小叢書》、《女子道學小叢書》;1937年5月,張竹銘、汪伯英、許得德等人成立《丹道刻經會》,吳竹園擔任會長,
陳攖寧擔任顧問;1938年5月,張竹銘創立的上海仙學院,由
陳攖寧主講,至1941年6月結束。在此期間,
陳攖寧編輯撰寫或講學的內容,包含《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經詩注》、《悟真篇》、《
周易參同契》等道書,《金丹三十論》、《口訣鉤玄錄》等仙學文字,專論外丹的《琴火重光》。
對日抗戰時期,
陳攖寧大力提倡傳統宗教和文化中的學術精粹,以此作為抵禦外侮、振奮民心的重要武器。1942年,
陳攖寧提出《復興
道教計畫書》(1947年修訂後由上海市
道教會出版),試圖振興的不只是
道教,更包含民族和國家。這類構想被學者稱為「仙道救國論」或「
道教文化救國論」。
1953年,
陳攖寧應學生胡海牙(公元1914年~公元2013年)的邀請,講解中國醫學、仙學,並正式遷居杭州,同年獲浙江省政府聘任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中國
道教協會正式成立,
陳攖寧先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後來被推選為會長。1961年,
陳攖寧連同多位人士,推動中國
道教協會研究室的成立。1962年8月,創辦《道協會刊》,即日後的《中國
道教》。早在1930年代,
陳攖寧就感嘆「
道教人才太少」,因此一直致力於培養人才,雖然曾產生「
道教講經
壇」、「道學研究院」的構想,但要等到1962年9月,正式成立「
道教徒進修班」才算實現。即便這些
道教事業後來因文化大革命而宣告終止,卻對日後中國
道教學院、各地
道教教育機構的成立產生深刻影響。
公元1988年,中國
道教協會蒐集整理
陳攖寧的遺稿、書信及詩詞,出版《
道教與養生》一書。
陳攖寧的養生思想、針灸醫藥、仙學理論以及對太極拳的體悟、對丹道經典的闡述註解,大多由弟子胡海牙整理出版成《中華仙學養生全書》、《仙學必讀》、《仙學指南》、《仙學輯要》、《
陳攖寧仙學精要》等書。
臺灣也有人提倡
陳攖寧的仙學。1949年,不少修習仙道的人隨著國民政府來臺,其中包含
陳攖寧在上海仙學院的學生袁介圭(公元1903年~公元1980年)。1963年,由真善美出版社社長宋今人出資,袁介圭擔任顧問,其弟子許進忠擔任編輯,印行《仙學》月刊;袁介圭、徐伯英、李樂俅、宋今人等,對《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加以選輯、整編,1978年出版《中華仙學》兩冊;1982年,許進忠等人成立仙道雜誌社,《仙道》雙月刊於同年創刊。這三種出版品,不論在名稱或內容上,均承襲
陳攖寧的仙學概念。此外,真善美出版社發行諸多道書、仙學讀物,亦曾出版
陳攖寧的作品。臺灣逐漸興起研究仙學的風潮,宋今人可與蕭天石(公元1908年~公元1986年)並列為兩大推手。
陳攖寧曾於《揚善半月刊》敘述自己「幼讀儒書,二十歲學道,三十歲學佛,四十歲又學道」、「正式的導師有五位:北派兩位、南派一位、隱仙派一位、儒家一位,雖不能說專屬於某一派,但論及全真龍門派,輩份則算是第十九代圓字派。」
陳攖寧談論佛法概念的文章,曾數度被
佛教雜誌《覺有情》刊登,可見他對
佛教亦有深刻見解,於三教之間自由出入,不覺得有障礙。在清末民初以來崇尚科學、注重實證的理性氛圍下,
道教發展陷入困頓。
陳攖寧一生的思想圍繞在「仙學」,主張「仙道有別」、「重研究,不重崇拜」,去除
道教色彩的作法,反而使人們更容易接受
道教的核心內容,避免成為被時人唾棄的迷信、舊思想。
陳攖寧重視
道教的學術研究和
道教人才的培育,並大力提倡「仙學」,廣泛宣揚
道教的養生理論、知識和方法,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力。
2.
3.
5.李麗涼,〈1949-1990臺灣仙道史──以《仙學》與《仙道》為主的考察〉,收入賴賢宗、蕭進銘主編,《臺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博揚,2010,頁19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