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溥,
道教正一派第六十三代
天師,字道生,號瑞齡,亦號鶴琴,又號燕,封為「上清大洞金籙九天金闕侍御上相總督雷霆酆嶽掌都天大法主」。
張恩溥生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卒於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享年七十六歲。根據《三國志》、《後漢書》記載
道教正一派起源自張(道)陵所傳,
張道陵(公元34年~公元165年)為後漢時期漢中統治者張魯(?~公元216年)之祖父,在早期仙傳與道書(如《神仙傳》、《洞真黃書》)所載
張道陵教法分屬多支,後世稱
張道陵為祖
天師。目前歷代張
天師記載以《漢
天師世家》為主,根據北宋李昉(公元925年~公元996年)《太平御覽》所收錄的資料顯示
張道陵在江西龍虎山得道,故龍虎山為各界所認為的正一派本山。目前所流傳的龍虎山
天師系譜在宋代已大致確定,宋代以降一般民眾普遍認為
張道陵天師為
道教教主,江西龍虎山張
天師傳承為其子孫,具有極高的法力,精於
符籙,能斬妖
驅邪以及替人治病,備受信徒崇敬。
張恩溥之父,張元旭(公元1862年~公元1924年)乃
道教正一派六十二代
天師。張元旭育有六子,
張恩溥為六兄弟中的長子,生長於江西貴谿龍虎山,
張恩溥在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被賦予「應襲」的頭銜,具有繼承世襲
天師的職位。
張恩溥自幼接受傳統
四書五經儒家之學以及
道教科儀、
符籙等道法,成年之後就讀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研讀法學。其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襲任為第六十三代
天師,接任後屢受各方延請主持
道教儀式。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龍虎山被共軍佔領並且遭受毀壞,
張恩溥避居上海法國租界地,居留期間繼續在清虛觀、白雲觀、玉皇宮等
道觀進行
道教科儀,後因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共產黨攻渡長江等地,
張恩溥被迫離開龍虎山,經由廣東、澳門而至
香港,在同年十二月抵達臺灣,開始在臺北覺修宮度過一段研究經典的平靜生活。民國三十九年(公元1950年)臺灣省
道教會成立,
張恩溥為首任理事長,有鑑於日治以來,臺灣
道教衰微不振,且尚無完整的團體組織,因此決定統一祭典齋醮儀式,整編經典。然而成立初期各地雖有同道響應,但推動成效未具理想,據學者研究認為,可能是當時
道教會對成員資格審查較為嚴格;又或者某些
道士拒絕加入
道教會,認為
道教會與其並無切身關係而不參加。雖然
張恩溥努力推動會務,但在現實層面上卻遭遇不少困難,一方面官方似乎沒有提供諸多協助,另一方面則又面臨官方要求擴大
道教組織的壓力,以致於
道教會成效不如預期。不過,後來
張恩溥在民國五十三年(公元1964年)籌組中華民國
道教會,該會於民國五十七年(公元1968年)正式成立,
張恩溥當選首屆理事長,此會屬國內所有
道教組織中的最高層級機構,具有傳達官方政令,管理個人及團體等功能。在戒嚴時期個人或地方宮
廟如欲得到官方認可,須依規定成為該會的會員,以避免遭受取締,於是
張恩溥成為主管
道教事務的最高領導者。
在
張恩溥來臺之前的臺灣
道教,傳承多以父子相傳和師徒相授為主,臺灣
道士大多在本島承習道法,因兩岸交通、政局不便,鮮少前往龍虎山從張
天師受籙,授籙傳度制度是正一派傳承特色之一。
張恩溥在臺期間開始親授籙職,受籙弟子將近百人。另外在文化傳承上,
張恩溥也扮演重要角色,推動《
道藏》編印計畫與興建
道教總
廟,儘管後來因經費不足而宣告取消,但也看出
張恩溥對
道教信仰與文化推動不遺餘力。
張恩溥自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來臺,至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因膀胱癌去世期間,不斷推動臺灣道派之間的整合工作,可惜受限於時空環境與體制影響,最後未達其理想。關於後續接任
天師人選,因為
張恩溥之子留在中國大陸而未能接任,所以在民國五十九年(公元1970年)由在臺族長張星景召開家族會議決定由張源先(公元1931年~公元2008年)承襲六十四代
天師,張源先與
張恩溥兩人有叔姪血緣關係,同年9月27、28日在臺南天
壇舉行襲職醮典,此乃當時
道教界一大盛事。綜觀
張恩溥在人生的最後二十年,不斷弘揚
道教文化,個人足跡遍及臺灣與海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促使更多海內外華人認識
道教信仰。當中他分別有兩次的出國宣教紀錄,第一次是民國五十三年(公元1964年)與立法委員趙家焯前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地方傳教,為當地
道士授籙;第二次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前往菲律賓,同團有五位台中的
道士隨行,與
張恩溥天師在菲律賓舉辦
法會,並且傳習
道教科儀及音樂,為當地人民介紹
道教的文化之美。總結來說,
張恩溥對於
道教傳承的推廣,是奠定他在歷史上的不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