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約翰與雅各蒙召圖(王在康提供)
「
使徒」(άπόστολοϛ,apostolos),天
主教譯為「宗徒」,原意為「受差遣」,有「使者」、「信差」之意。「
使徒」的用法包括一般奉差遣的人以及受上帝差遣的人(包括
耶穌、
先知),簡言之即身負重要信仰使命的人。但嚴格說來,「
使徒」主要是一個神學概念,用以指稱特定人士,而非一種職位上的稱謂。成為
使徒的基本資格是親眼見證復活的
耶穌,一般對
使徒身分的界定,也與是否接受
耶穌的差遣有關。
耶穌生前曾差遣十二
使徒:伯多祿(Peter, Σίμων o Πέτρος,公元1年-公元67年)、安德肋(Andrew, Ανδρέας,生卒年不詳)、亞各伯(James, Ιάκωβος,生卒年不詳)、若望(John, Ιωάννης,生卒年不詳)、斐里伯(Philip, Φίλιππος,生卒年不詳)、巴爾多祿茂(Bartholomew, Βαρθολομαίος,生卒年不詳)、瑪竇(Matthew, Ματθαίος,生卒年不詳)、多默(Thomas, Θωμάς,生卒年不詳)、阿斐爾之子雅各伯(James son of Alphaeus, Ιάκωβος,生卒年不詳)、熱誠者西門(Simon the Zealot, Σίμων ο Ζηλωτής,生卒年不詳)、達太(Thaddaeus, Θαδδαίος,生卒年不詳)、加略人猶大(Judas Iscariot, Ιούδας Ισκαριώτης,生卒年不詳)等人。
耶穌死後,隨著初代教會的擴散,
使徒被界定為見證
耶穌復活、接受
耶穌差派向普天下傳福音的人,這些人排除了自殺身亡的猶大,另外由教會選舉產生的
使徒遞補。另外,「外邦人的
使徒」保羅,則被認為是直接由
耶穌賦予其
使徒資格的。這些
使徒被視作建立初代教會之教義、崇拜、治理和規條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十二」可能是對十二支派的象徵,被初代教會視為
使徒者可能更多。整體說來,
使徒應無特定的訓練過程,
使徒身分是一個「被認定」的身分,而非經由訓練或考核獲取的資格。
作為
基督在教會中的代表,
使徒格外具有權威,其權威主要在行使於教理、職務、管理等方面。眾
使徒中,彼得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亦被天
主教視為第一位
教宗。天
主教裡,
使徒的權威即從彼得開始、經由歷代
教宗傳遞下來,至於新教則並未在制度上反映
使徒的權威。但無論是天
主教或是新教,
使徒都代表了上帝啟示和教會教義的相對界限。教會固然可以對教義作出新的理解,但基本的教理內涵則已然由
使徒固定下來,特別是以具有信仰權威的《
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來表達。
基督宗教通常會認定:
使徒作為一種身分,在今天是不存在的。但也有部分宗派或運動,會指稱現存的一些教會領袖為
使徒或具有
使徒權柄。另一方面,
使徒職則是屬於全體信徒的任務,信徒受
鼓勵藉由師法十二
使徒、按照自己的地位來參與教會的
使徒職。
【撰寫者】
陳子仁(中台神學院專任教師)
鄧元尉(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參考文獻】
1.Walter Bauer(ed.),Frederick William Danker, et al.(rev. and ed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BDAG 4
th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2.Eliade, Mircea,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3.Grudem, Wayn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0.
4.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13.
5.丁光訓、金魯賢主編,《
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2010。
6.聖經神學辭典編輯委員會,《聖經神學辭典》,光啟,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