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會
牧師著大禮服主持禮拜(鄭君平提供)
牧師這用語源自拉丁文,意思是指牧羊人,在
新約聖經之中,
耶穌強調自己是以牧人的身分來帶領羊群,而羊群就是信仰
耶穌的信徒。
在宗教改革之後,
基督新教就使用
牧師來稱呼他們的神職人員。在華語世界,著名的教派如
長老會、浸信會、信義宗、衛理會等都稱神職人員為
牧師。教派成立時間較短的如靈糧堂等新起教派也稱神職人員為
牧師。
牧師就相當於天
主教中的教區中的神父身分,但兩者之間仍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其中比較明顯的區分是
牧師並可以結婚,但神父不可結婚;此外
基督新教早已有女性擔任
牧師,但在天
主教至今仍然必須由男性才能擁有神父的身份。
基督新教內,神職多半一律稱為
牧師,但是依照
牧師的階級可能前面會有多增加「總」、「主任」之類的字眼以表示
牧師的階序不同。但是此一稱謂無固定,依照各教派傳統決定。
依照外觀服飾而言,
牧師完全沒有任何的統一性標準。在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教派,如
長老會,
牧師有大禮服。如果是近些年興起的教派可能就沒有特殊的服裝。沒有標準禮服的教會
牧師,講道或是主持活動時,多半以西裝為正式服裝。也有部分
牧師平日會在襯衫的領口加上羅馬領(白色領圈),與神父的羅馬領外觀相同,但是這也沒有通則或是標準,單憑
牧師個人喜好而定。
至於擔任
牧師的資格,首先必須接受神學教育,神學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解釋聖經以及教會管理等內容。起初神學學位的要求是要有神學士學位,但近年來有不少教會要求
牧師必須擁有道學碩士學位。
從神學院畢業後剛到教會牧會之時,這時仍然還沒具備
牧師的資格。若要具備
牧師的資格,一般總要有幾年的牧會經歷之後,才可提出「考牧」的要求。通常「考牧」是由教派之內的幾位資深
牧師組成考牧委員會,關於「考牧」的內容,包括聖經知識、人格查考、信仰委身等項目,但近年來也有的教派會要求教會必須要有明顯的人數增長,才可以被按立為
牧師。
教會會友必須負擔
牧師的薪資,通常是由長執會按照各教派的法規來給付
牧師薪資。
牧師除了薪資之外,教會通常還會給予家屬津貼。此外,教會通常都會為
牧師安排住所,如果原先就有
牧師館的教會,就會安排
牧師住在
牧師館,但如果教會沒有
牧師館,就必須由教會付款租房子來提供
牧師居住。
牧師在教會的工作內容,包括主持或帶領主日講道、禱告會、
長老會﹝
執事會﹞、查經班、造就特會等各類聚會和會議。但除了這些特定的聚會和會議之外,
牧師還必須要探訪和關懷會友,為了要探訪和關懷會友,近年來神學院也因此開設協談關懷類的課程,以因應教會牧會的需求。
近年來臺灣教會注重「人數增長」,這時人數增長的責任,就落在
牧師身上。有的教會就開始設定人數增長的策略,這使得教會的主要任務,就從關懷導向轉而成為管理導向。
【撰寫者】
呂一中(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
長老會
牧師平日襯衫加上羅馬領(鄭君平提供)
【參考文獻】
1.谷勒本(Lars P. Qualben)著(1976),李少蘭譯,
《教會歷史》,
香港:道聲出版社。
2.莫南(Einar Molland)著,張景文.徐炳堅譯(1966)。《
基督教會概覽》。
香港:道聲出版社。
3.陳道明著(1991)。《
牧師的聖職》。
香港:福音團契書局。
4.盧龍光等(2003)。《
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辭典》。
香港:漢語聖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