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聖索菲亞大
教堂(王維潔提供)
教堂(church)是
基督公教(或稱天
主教)、
基督新教(或稱
基督教)和
基督正教(或稱東正教)的信徒聚會的地方或建築物。
教堂的英文church一詞,源於希臘文的形容詞
kyriakos,
教堂經常寫為
kyriakon dōma或
kyriakē oikia,意思是「主的房子」(The Lord's house)。英文church有時被用來指信奉
耶穌的這群人組成的團體,
新約聖經以
ekklēsia 稱呼這群信眾,意思是「被呼召出來的人」,中文則以「教會」稱之。
新約聖經的時代,信
耶穌的人仍然是
猶太教徒,他們在
猶太會堂聚會,也在會友的住處聚會,私人住宅中的聚會場所被稱為「家庭聚
會所」,是
基督教堂的前身。聚餐是聚會很重要的活動,也是
猶太教與希臘羅馬時代
其他宗教聚會均有的習俗,當時住宅吃飯的地方常設在樓上,取其通風、採光與視野良好,聚會的地方常排三條桌面,圍成ㄇ字型,主座對著入口,是講員與
長老的席次,其他的座位按照信仰的層級安排,受過洗的
基督徒方可坐上桌,接受
基督尚未領洗者以及慕道友只能站在下首、門邊、窗邊,也可坐上窗臺。
公元第二世紀下半葉,信仰
基督的
猶太教徒增加,聚會的規模變大,需要固定的、符合需求的聚會場所,專業的「住家
教堂」(domus church)就產生了,這種
教堂只有用來聚會,沒有住家,到二世紀末,住家
教堂已經非常普遍。考古學家發現的住家
教堂遺址,裡面已經有為不同需求所作的隔間,有一個5x13公尺寬敞的聚會大廳,大廳東面(以前
猶太聖殿朝向東方)牆邊有一座細緻的
壁龕,推測是
主教座席,
壁龕後面有一小室,可能是存放儀典衣著與聖器的空間。大廳旁邊還有教室,可能也是尚未受洗者等待的地方,他們可一面聆聽主餐講道,一面預備自己受洗。西北角有
洗禮小
教堂,中置一池,上有
華蓋,天花板和牆壁均有星斗與宗教圖飾。如下圖所示:
公元第三世紀中葉羅馬政府大規模對
基督徒的鎮壓展開,許多信徒被害。政府的迫害也造成了教會擴充的契機,殉道者的遺產歸給了教會,使教會開始累積財富,足以推動教會建築的興建。公元260年後,政府與教會妥協,教會獲得42年的太平,這段時期傳教活動公開,都市中的家庭聚
會所得以擴建,教會也興建地下墓穴,同時在地面上興建供葬禮、喪事筵席與崇拜聚會的場所,還有更多樣式的
基督教活動場所開始興建,符應都市居民的各種需求。大型的住家
教堂通常在門口有大理石板銘刻住宅主人的名銜,於是稱這樣的
教堂為「銘刻名銜」(titulus),英文稱為title church,這些大型的住家
教堂到了公元第五世紀才逐漸被
教堂取代,它們成為後來大
教堂的前身。
公元第四世紀起,
猶太教與猶太
基督徒分道揚鑣。公元302年之後,
基督徒再遭逼迫,帝國也陷入內戰。公元313年皇帝康士坦丁(Constantine)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宣布平等地對待所有宗教,
基督教得到保障。康士坦丁大力支持
基督教,贊助教會建築,他在羅馬城郊興建大
教堂,裝飾豪華、金碧輝煌。他採用一種特別寬敞的長廳,稱為巴西利卡(basilica),具有皇室的氣派和權威,信徒藉由觀看和透過權威的宣示,遵行教會的規矩。此外,教會在羅馬城內也興建其他形式的
教堂,第四、第五世紀的
基督教文化在異教環境成長,與異教競爭,也與異教融合,在建築上呈現
基督教義、古典神
廟與東方裝飾風,多元並存的美感,位於伊斯坦堡(Istanbul)的聖索菲亞(
Hagia Sofia神聖智慧)
教堂突破古羅馬圓頂穹窿的工程,造出巨大飛蓬頂,成為拜占廷式
教堂的奇葩。十一世紀起,
教堂建築發展出尖
塔高聳、尖形拱門的哥德式
教堂,這樣的造型流行於十三至十五世紀。十七世紀在義大利興起巴洛克式
教堂,外型自由、裝飾富麗、喜好浮雕、色彩強烈,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教堂建築歷經千年的成長與演化,承載了豐富的意義,其各部空間、構成元素與裝飾主題均有專業術語和象徵意義。
教堂的內部裝飾以各樣的象徵圖飾,展現宗教的內涵。
教堂的主體建築也展現不同的意義:
一、「主的房子」,
新約聖經以主的身體比喻教會,因此
教堂建築設計以人體為範本。
二、「渡人的方舟」,長型的正殿稱為「舟」,正殿兩側的走廊如「雙槳」,連結舊約聖經挪亞(Noah)方舟的記載。木製的方舟,也像木製
十字架,使人得到拯救。
三、「生命之旅」,進入
教堂就是生命的道路,最前端乃是至聖所,
基督犧牲的祭
壇,在此建築轉而向上垂直,象徵天人相交,在此人找到了永生。
四、「定向與淨化」,長向十字型式的
教堂,聖
壇朝向東方,古人認為日升起的東方是前方,也是正確方向。走進
教堂的人向著東方邁進,並在路程中淨化自己。
五、「天主的國」,來
教堂的人就如同進入了上帝的國,成為神的子民。
六、「
苦路重演」,
教堂的路程就像
耶穌受難的
苦路,
耶穌背著
十字架,走向被釘死的地點各各他(Golgotha)。
七、「救贖之路」,
教堂的路是信徒救贖的道路,走道的終端就是得救的地方。
現代
教堂的建築更顯多樣,許多
教堂不再注重傳統的設計方式,設計上以務實的需求考量,還有些
教堂以本地化的原則興建,配合當地的建築風格。
【撰寫者】王維瑩(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希伯來聖經教室(www.hebrew.idv.tw)負責人)

以色列拿撒勒報喜
教堂(王維潔提供)

以色列拿撒勒聖約瑟
教堂(王維潔提供)
【參考文獻】
1.Walker, G. S. M(1984). "Church" in Douglas, J. D., ed.
New Bible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Leicester, U.K.: Inter-Varsity Press.
2.王維潔,《方舟之石》,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