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士林芝山巖。(楊士霈提供)
臺灣「
巖仔」信仰的起源與閩、粵地區巖寺信仰有相當的關係。在早期臺灣先民渡海來台移民開墾的社會,這種移墾的社會中所建立起的宗教信仰,多數會帶來原居住地的神明來臺。當時臺灣形成了
佛教寺院與民間信仰混雜的狀態,在這種互相交涉影響的狀態之下,社會中的信仰是具有濃厚神道色彩的。而臺灣的
巖仔信仰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因而創立的。因此,在臺灣
巖仔信仰是具有移墾社會的特殊性含義,是與一般民間信仰
廟宇有所不同的。
根據東漢許慎所編著的《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巖,崖也。崖者,山邊也。山石之崖巖,人可居也。」而在清代臺灣《彰化縣志》中也稱:「巖,山寺也,閩人呼山寺曰巖。」因此,
巖仔多為靠近山邊的寺
廟或寺院,而又可稱為巖或岩。「巖」的原意為山壁內凹而形成的天然蔽陰之地。而後來泛稱靠近山邊所建的
廟宇就都俗稱為「
巖仔」。即使位於平原地區的
巖仔建築,也多近水或面向遠山,但是也是有少數的例外。由於
巖仔多建於靠近山邊,且多位於山明水秀、風景秀麗之處,使得
巖仔經常成為著名的觀光參拜的據點。臺灣很多
巖仔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古蹟所在,且多具有風景幽美、名聞遐邇的特點。在臺灣
巖仔建立的時間很早,位於臺北公館的寶藏巖即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興建,寶藏巖的建築位置就是倚靠在虎空山旁的小山坡地上,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為臺灣最早的
巖仔,正好也符合了
巖仔的基本設立條件。
巖仔的信仰屬性很廣,依照宗教屬性來看可分為
佛教、
道教、民間信仰、齋教、
一貫道等五類。
巖仔的信仰又以觀音菩薩為祭祀主神的位居首位,全臺灣的
巖仔廟宇共有六十九座之多。在其他的信仰屬性類別當中亦有主祀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準提菩薩、三寶佛、清水祖師、顯應祖師、開漳聖王、孚佑帝君、神農大帝、土地公、法主公、瑤池金母等等。在臺灣的
巖仔又多以觀音信仰為具有普世性之外,另外大多是祖籍地信仰或原居住地的鄉土神信仰的延續,因而產生了臺灣
巖仔的信仰特殊性。
在
巖仔的建築方面,
巖仔的建築規格依照規模大小分為單殿式、雙殿式、多殿式等等,
巖仔的建築屋脊多
剪黏瓷片、
泥塑或是
交趾陶的裝飾藝術,尾脊有上揚的燕尾脊,門口有石獅、
獅座、龍柱、石柱、石
鼓等裝置藝術,與民間一般地方民間信仰
廟宇大致相似。
巖仔既然與寺
廟有關,其
巖仔之名有時附以寺名,而有連稱的情形。而有很多巖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後,往往將巖名改為寺名。不過如果以規模跟建築形制相比,
巖仔的規模較寺規模小,且
巖仔多翹脊的燕尾,而寺院的建築裝飾則較為樸素,與一般的寺的外觀些許不同。依照現今的田野調查報告指出,巖不可有納骨
塔,寺則無妨。原因是因為民眾認為在巖中設立納骨
塔是污染神明居住地的行為,因此在神
廟中並不會看見納骨
塔的設施,陰
廟則不在此設限之內。
巖仔的主事者,可以由在家眾出任主持。由此看來,
巖仔似乎是介於寺與
廟之間,而又更偏向於一般地方性的
廟宇。是以臺灣
巖仔的形態是複雜與多元的,多數的
巖仔是具有地方性
廟宇的形式,而有些則是以佛寺的形式存在,另外也是有兩者兼具的性質。除此之外,臺灣的
巖仔信仰也出現少數以
齋堂、角頭
廟、私
廟、
一貫道等等的形式出現。
臺灣「
巖仔」信仰為是兼具著
佛教的寺院與民間地方
香火
廟之間的
廟宇,它與出家人為主體的叢林
佛教寺院部份制度一樣但又大異其趣,部份
巖仔的型態雖然與地方宮
廟趨近,卻又有所不同。
巖仔多數雖為以
佛教信仰為主體的
廟宇,奉祀著
佛教寺院的神祇,但
巖仔的建築形制、祭祀參拜方式、信眾組成等等,皆與民間信仰
廟宇相似,林美容稱之為「民間
佛教」
廟宇。現今臺灣的
巖仔廟宇約有六十九間。較為出名的有臺北市芝山巖、康熙年間建的寶藏巖、十八世紀所建的慈雲巖、桃園市的壽山巖、臺中市的紫雲巖、及高雄三大巖的林園清水巖、大社翠屏巖與阿蓮大岡山巖等等。
【撰寫者】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JPG)
三峽清水巖。(楊士霈提供)
.JPG)
內湖碧山巖。(楊士霈提供)

新店寶藏巖。(楊士霈提供)
【參考文獻】
1.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
巖仔」 來看台灣的民間
佛教〉,《思與言》(第33卷第2期1995年6月),頁1-40。
2.林美容,〈台灣的「
巖仔」與觀音信仰〉,《台灣
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台北),頁177-193。
3.林美容,《臺灣的
齋堂與
巖仔 : 民間
佛教的視角》,台北:台灣書房,2008年。
4.蘇全正,〈雲林地區民間
佛教「
巖仔」與觀音信仰之探討--以西螺朝山岩(
缽子寺)為例〉,《臺灣文獻》(59:1,民97.08),頁81-114。
5.蘇全正,《臺灣民間
佛教「
巖仔」信仰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年90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