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白雲觀為全真道的
道觀(吳瑞明提供)
道觀,又可稱為「宮觀」,主要為
道教祭祀與
道士修煉的場所。
道觀也是
道士修煉道法、研讀道經、舉行齋科的地方。居住在
道觀當中的
道士,通常都必須持守著嚴格的戒律。在早期
道觀的興建,有分為由官方出資的官方
道觀、地方或個人捐獻的地方
道觀。官方
道觀多由帝王敕建,普遍設立於各府州縣當中;地方
道觀則有地方貴族、豪富、仕紳出資或捨宅興建,也有
道士募款興建的情形。早期
道觀既建築於各府州縣要地,或名山福地,因此經常成為地方民眾信仰的中心。
道士會在不同時間,依照不同的場合與目的在
道觀之中舉行齋醮科儀,為國家、百姓祈福禳災,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
道觀形成初期,原為祭祀修真的場所,不具備現今所常見的生活起居的功能,並只以規模較小且較簡單的茅屋、瓦屋的形式出現。修道者常住山洞,洞旁所建房舍,稱為「館」、「廬」或「精舍」,以清淨莊嚴為主要要求。南北朝時期,開始有帝王敕建的情形,建築名稱也漸改稱「觀」,規模形式也較以往不同。帝王也會為了推崇當代重要
道士,特地為這些高道建立
道觀,像是六朝時期宋明帝為
陸修靜敕建崇虛館,北周也由帝王敕建通
道觀、玄都觀,都是由帝王建觀
供養其所推崇的高道,令其主持觀務。全國性官方
道觀的設立則自唐代開始,國家通過宗教政策的規劃,在各個地方行政區域設置具有統一名稱的官方
道觀,來為國家和帝王祈福。宋代諸帝亦多崇道,多於首都或地方敕建
道觀,像是真宗敕建的玉清昭應宮以及各地的天慶觀,以及徽宗敕建的上清寶籙宮、玉清神霄宮,皆是屬於官方
道觀。金元時期新
道教盛行,全真道所屬的長春宮(即為北京白雲觀前身)、山西永樂宮,均為其推廣教法的重要
道觀。明代帝王貴族也常建觀祈福,成祖在武當山敕建崇拜玄天上帝的宮殿群,宣宗在皇城西北建朝天宮等,皆是規模宏偉的
道觀建築。
道觀建築形制方面,多採傳統中國木造結構形式,且結合
道教傳說的
壁畫木雕藝術,成為中國建築中具獨特風格的宗教性建築。至於
道觀建築設施基本形制方面,多半都設立了各種祭祀
道教神靈的殿堂。除了奉祀
道教神靈的殿宇外,在生活起居方面,還有講經說法之用的「法堂」、作為齋醮科儀場所的「
齋堂」、來訪官員投宿的「官舍」、供雲遊
道士掛單的「雲堂」、和該觀
道士住居的「道館」等等,皆是
道觀設施的基本形制。唐宋以來所建
道觀規模龐大雄偉,建築所耗費的財力、物力極為驚人,但也由於木造結構,常因天災人禍而焚燬,保存不易,故而傳留至今者極為少數。
道觀的經營往往與主事者有觀,
道觀主事者的推舉分別有兩種性質:十方制、甲乙制。十方制的方式,又可稱為叢林制,多屬於官方
道觀,主事者選賢與能,
道觀財產屬公有,具有濃厚的官方干預色彩。甲乙制又稱繼承制,為師徒繼承制度,多屬於地方私人
道觀。
道觀的經營除了與主事者有關,另外
道觀穩定的經濟收入也占了很大部分,大多數的
道觀大部分的經濟收入來源所靠的都是朝廷政府的供給與賞賜、信徒的
供養與主持齋醮科儀的收入為主。另外,
道觀也會出租官方所撥賜的田產土地,靠定期的田產土地租金的收入。而在宋代少部分的
道觀也會透過工商業經營,提供
道觀的穩定收入。宋代
道觀的工商業經營種類甚多,有冶煉、製硯墨、製茶、賣藥等等,在當時宋代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之下,成為了
道觀經濟的穩定收入之一。
道觀在早期設立的目的,原本只作為
道士修真自我修煉的場所,乃是維持道門法統的道場,應以莊嚴簡潔為宜。
道觀隨著歷史的演變,經過了不同時期統治者的興衰演變,有了許多不同的形制、面向。而至現今
道觀多存於中國,也成為了觀光名勝之地,但多數都是在明清時期所興建或是修葺的
道觀,像是龍虎山
天師府、北京白雲觀、蘇州玄妙觀、北京東嶽
廟、終南山樓觀台、廣州純陽觀、青城山常
道觀、鹿邑太清宮等,皆是屬於現今著名的
道觀。
【撰寫者】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四川青城山上清宮(劉怡君提供)

北京東嶽
廟。(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都築晶子,〈六朝後半期における道館の成立──山中修道〉,《小田義久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集》,京都:朋友書店,1995年,頁317-351。
2.黃敏枝,〈宋代政府對於寺院的管理政策〉,《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87),頁109-141。
3.唐代劍,《宋代
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