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杜工部
祠。(劉怡君提供)
祠,主要為民間用來祭祀供奉神祇、先賢、祖先的地方。「
祠」這一字有祭祀之涵意,因此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就稱為
祠堂。
祠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當時為祭祀祖先的宗
廟形式出現,當時同姓者有共同的宗
廟,祭祀共同的祖先。到了漢代,開始出現為了弔念先賢所建立的祭祀場所。東漢時,
祠成為了地方仕族用來提升門風的一種方式,因而開始大量的普及。
祠也因祭祀供奉的對象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分類:祭祀供奉神祇的神
祠,此種
祠往往是供奉神佛的祭祀場所。祭祀供奉先賢的忠烈
祠,此種
祠堂往往是民間百姓為了共同祭祀方便,或是供奉受到尊崇的人物、對地方有功績的士紳民眾,而集體斥資修建的。祭祀供奉祖先的
祠堂,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
祠堂往往又被稱為宗
祠、宗
廟、家
廟、祖
廟、禰
廟、家
祠等等。這些不同分類的
祠堂多分佈於東亞地區,屬於民間普遍出現的宗教性建築,且因其祭祀供奉的對象不同,因而會演變出不同的建築形式出現。
祠的建築多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為木造結構式建築,
祠的屋頂多為馬脊的形式。祭祀供奉神祇的神
祠,建築外觀多與民間寺
廟雷同,建築色彩也多類似於一般
廟宇使用朱紅色。而在地方上祭祀祖先的
祠堂普遍為民間百姓集資建立,因此建築形式上多與地方特色性建築雷同,外觀色彩多用丈青色與墨黑色,也較無統一的建築形式。這些用來祭祀祖先的
祠堂建築規模都會較一般民間屋宇來的大,但如從外觀上來分,
祠堂的外觀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型如合院形式較為樸實簡潔,較無一般民間信仰神
廟的富麗堂皇與華麗的裝飾藝術,與一般傳統住宅第沒有差別,甚至有的宗
祠就直接使用原有的古厝建築。另一類經濟能力較佳者,則發動勸募族人興建大型
祠堂,雕樑畫棟的外觀幾乎與一般寺
廟無異,具有彰顯家族地位的意味在其中。因此,民間所建的
祠也多半成為了地方上的交誼中心。
祠除了用來供奉神祇、先賢和祭祀祖先之外,在地方上還具有多種用途。地方上的
祠堂,在各姓氏的子孫平時有舉辦婚禮、喪禮、壽禮等宴會時,便會利用這些寬廣的
祠堂來作為活動之場所。另外,各姓氏的族人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會利用
祠堂來作為聚會的場所。
祠堂也可以說是道德的法庭;
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少部分的宗
祠還會設立私塾,讓族人子弟就在這裡接受教育。但在現今科技發達、教育普及、鄉鎮差距的年代,這些功能也逐漸的消失。
一般人常把
祠堂與寺
廟混為一談,其實寺
廟所祭祀的是神明,庇蔭的是所有信眾。屬於家
廟性質的
祠堂則是受到儒家的影響,祀奉先賢先烈或宗族先祖的牌位並不造像祭祀,影響所及的是具有地域性及宗族性。雖然這兩者在大部份的建築外觀上略同,但是整體氣氛卻有極大的差異。
祠堂內平日沒有來往的
香客,少部分也不開放外人參拜。
祠堂的祭典傳統則是與儒家的祭祀禮儀觀念相近。在一年之間有春季與秋季的兩次祭祀大典,大多在清明及冬至,才會開放後裔子孫羅列參加祭祀,平日也只有早晚燒
香。
現今的
祠,像是山西律呂神
祠、
香港黃大仙
祠、文昌
祠等等,就是屬於祭祀供奉神祇的神
祠。忠烈
祠、延平郡王
祠、武侯
祠等等,就是屬於祭祀供奉先賢的
祠。還有遍佈於民間社會的宗
祠,陳氏宗
祠、鄭姓宗
祠、林氏
祠廟等等,各姓氏祭祀祖先的
祠堂。臺灣是一個移墾的社會,移墾居民經過歷代的努力開墾拓展,在步上仕途、事業穩固、經濟穩定之後,已建立起一定的社會地位,似乎是每一個地方鄉紳或望族發展的必經步驟。一般來說到了這個階段,基於傳統的倫理思想,為了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以及光宗耀祖,都會倡議斥資興建地方
祠廟,這不僅強化宗族的意識及團結,也對家族地位的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祠的建築不僅僅擁有了長久的建築歷史,對於臺灣移民開拓者來說也是具體的見證了臺灣移民史,而
祠的存在數量及建築規模,就是另一項社會發展的指標。
【撰寫者】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新莊文昌
祠。(劉怡君提供)

臺灣路邊可見的福德
祠。(劉怡君提供)

金門王氏宗
祠。(劉怡君提供)
【參考文獻】
1.皮慶生,《宋代民眾
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蔡宗憲,《北朝的
祠祀信仰》,花木蘭文化,2011年。
3.王鶴鳴,《中國
祠堂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馮爾康,《中國古代的宗族和
祠堂》,商務印書館,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