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在佛像上的
哈達,繡有吉祥圖案。(葉聰霈提供)
「
哈達」,藏文為kha-btags,是在蒙、藏民族的宗教或民間社交活動中,作為見面禮品的織物。一般認為,
哈達是元代時傳入西藏,而後再傳入蒙古的。起源於西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國師八思巴第一次返藏,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獻從中國帶去的
哈達,從此,
哈達一詞便正式記載於史冊。
哈達是一種長條布帶,由絲或仿絲布料製成,大多稀薄透明,大體上分為:特等內庫
哈達、頭等阿喜、二等素喜、三等素達等種類。特等內庫
哈達既寬且長,品質優良,放置於皇家內庫。部分
哈達上方會織有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雲等圖案。
哈達的長度不一,從一公尺到六公尺都有,寬度也不等,兩短邊約有半吋的流蘇。
哈達主要有白、藍、黃色。大部分都是白色的,因為自古以來,白色在藏民族的觀念裡,一直是清淨與純潔的象徵,而蒙古民族因為也崇尚代表天空的藍色,所以除了白色
哈達之外,藍色
哈達也多使用於蒙古民族,另外,
哈達也有藍、白、黃、綠、紅五彩的,大部分是用在送給祈願修成佛果者,以及點綴新娘背後那支彩箭時所使用。對
佛教徒而言,因為菩薩的服裝大多是由染色的
哈達縫製成,所以,為了表示尊敬菩薩,只有在特殊場合才可以使用最珍貴的五彩
哈達。
哈達蒙、藏民族間,獻
哈達是一種很普遍且崇敬的禮節,在很多場合都使用得到,例如,頂禮佛像、拜見尊長、婚喪喜慶等都要贈送
哈達。藉以表示對佛的敬意及對迎見之人的祝福,
哈達的長短及顏色則視接受者之地位而定。獻
哈達時,
哈達必須對摺起來,獻者手捧
哈達,將摺縫對著對方。根據不同的用途,獻
哈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宗教禮節中,向大活佛獻
哈達,必須彎腰、低頭至九十度,雙手捧
哈達過頭頂,獻於活佛座前,對方並不回贈
哈達。此時的
哈達,表示信眾們的敬意和感謝;對長輩或一般活佛獻
哈達,與向大活佛獻
哈達相似,只是不必彎腰至九十度;對平輩獻
哈達,只要將
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手腕上即可;對晚輩或下屬,可以將
哈達掛於其頸上,作為祝福加持的回禮。獻
哈達時,對方可奉還一
哈達,也可以將原
哈達回敬。參訪寺院時,或
法會結束後,信眾們會將
哈達拋於佛像前或掛於佛像身上,以此來表示敬意。
世俗禮節中,
哈達同樣是一種禮貌性的禮品。與友人見面或送別時,藏人們都會互贈
哈達,掛於對方頸上,或交於手上。送禮物時,同時也會附贈
哈達,類似於漢民族多以禮品包裝紙包裹禮物的傳統習慣。書信來往時,也會附上一條
哈達,表示寫信者的真誠情感。乃至借貸、請求幫助時,也同樣以送
哈達來表示,對方如果將
哈達當面退回,則表示不答應。有些地方,也會在建築物、器皿、大門等上方繫上
哈達,皆有祈願祝福、祈求平安的象徵。
【撰寫者】
吳宛真(法
鼓文理學院佛學系碩士生)

獻在佛像上的白色及黃色
哈達。(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 姜安,《雪域中的珍寶:藏傳
佛教》,臺北縣新店市:圓明出版,西元1996年。
2.活佛確真降措
仁波切、堪布土丹尼瑪
仁波切審定,《關於藏傳
佛教的100個故事》,台北市:紅螞蟻圖書發行,西元2008年。
3.白雲山人編著,《
喇嘛的故鄉西藏》,台北市:濃濃出版社,西元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