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所用的大
筊。(劉怡君提供)
卜筶是傳統漢人社會中常見的卜問神意之信仰行為,又稱擲
筊、擲杯、跋杯。
筊杯為民眾常用的占卜工具,是信眾與神明之間溝通卜問指示的祀具之一。「筶」民間通稱為「
筊杯」或「杯」,為傳統的卜筮用具,一副兩片,信眾以之祈求神明指示,以
筊杯祈求神祇指示的行為稱為「卜筶」(卜杯)。
筶的使用可追溯自古代以貝殼進行占卜的傳統,古代也稱為「杯
筊」,或作「杯珓」、「珓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卜教》中言:「後世問卜於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鄭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或以竹,或以木,略斵削使如蛤形,而中分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珓。」大意是說古代是用蚌殼投擲於地,再視俯仰狀況,來斷吉凶。後來才逐漸改用竹子或木片,但仍做成蚌殼狀來替代。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表示借由杯珓的仰俯情況傳達神佛的之意給予指示,於是使用「珓」一字。 臺灣當代的
道士仍保留古俗,以金屬製貝殼狀的兩只小
筊杯,紅繩串之,並於桌上卜筶使用。而當代所見之筶,其形式多作中央圓、兩端尖的新月形,以平坦的一面為陽面,浮凸的一面為陰面,其材質通常為竹頭或木材,若是竹頭所製,也稱為「竹頭杯」。
臺灣目前通行的卜筶程序,在進行卜筶前須先向神祇上
香稟明姓名、地址與所欲請示的問題,其次再以筶請示神明是否同意給予指示,然後才可正式針對心中的問題來提問卜筶。卜筶時,先將
筊筶在
香爐上方順時針繞幾圈,然後再擲地觀察兩片
筊筶呈現出的面貌,以一陰一陽為聖杯,表示神明給予肯定的指示,兩者皆陽為笑筶,表示神明開心在笑,或是不置可否,兩者皆陰為哭杯或伏杯、怒杯,表示神明不同意或是否定、不高興的意思。若是求
籤,往往還會配合求
籤的
籤桶、
籤詩、解
籤簿,以供民眾參考。有的
廟宇還會有專門的解
籤老師,義務幫忙服務,幫信眾解決心中的疑問。
筊杯的大小不一,通常大小以手掌能握住為主,但也有
廟宇特別製作大型
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
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
筊杯一般是由雙手捧著金紙,如大箔(百)壽金或壽金上,
筊杯放在金紙上,雙手握好壽金,再將
筊杯於空中拋起再落下,如
廟方卜問重要事務時,像卜值年的
頭家爐主、慶典日期、刈
香或繞境起馬的出發時間、
建醮事宜、卜四大柱醮首人等。
在臺灣的
道教廟宇或民間信仰的
廟宇,在神桌上幾乎都會設置數對以上的
筊杯,好讓求
籤者、信眾或
廟方的頭人主事者,方便向虔信的神明卜
筊請示指引方向用。「
筊杯」簡稱「杯」,故台語說的「擲
筊」又名「跋杯」。
此外,一般民家屬傳統
道教或民間信仰者,家中神明廳安奉有神明彩或其他神明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
筊杯,以供日常請示問題之需。若家中供有祖先牌位者,想請示問題時,也可使用
筊杯。除非是針對新亡的祖先或親人,在未滿一年或三年,尚未合爐,未成為祖先神時,在請示時新亡的祖先魂時,不能使用「
筊杯」,只能用兩個銅板(鎳幣)充作卜筶的杯具,來請示其意見。
現代因應科技產品的發明,有許多
廟宇也採用了塑膠製的
筊杯。此外,除了實體的
筊杯外,因應電腦科技層次的提升,許多
廟宇也有日漸電腦化管理的趨勢,因此也有網路卜筶、求
籤的相對服務出現,以因應現代化的年輕族群幾乎都會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的信仰模式。也可服務遠距離的信眾,即時給予神明慈悲的指引,好幫助各階層的信眾解決他們心中的各種煩惱困惑,好讓當事者可以為自己的下一步或未來的人生,繼續堅持不懈與努力奮鬥。
【撰寫者】
謝宗榮(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

一般家中神明所用的
筊。(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
2.謝宗榮,《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臺北:博揚文化,2003。
3.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北:晨星,2003。
4.《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擲
筊〉、〈
筊杯〉條。
5.《漢典》條目〈杯珓(盃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