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柄形狀似剪刀的
師刀。(葉聰霈提供)
「
師刀」,亦稱「獅刀」、「割鬮刀」,為
道士、
法師在幫信徒主持祭解改運儀式時,所需之法器。其源流來自於古時的薩滿信仰,在現今中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中也可見到,其稱為「響刀」、「鈴刀」、「巫劍」或是「神刀」,為薩滿巫師做法
驅邪所使用的法器。
臺灣常見的「
師刀」,其材質多為黃銅或是鋼鐵製成,外型為長約30至40公分不等的短劍,劍刃部分為鈍面,上面有些刻有太上老君名諱或符令等字樣,刀柄為一圓環,並串有銅錢與鐵環,多為七個,以喻北斗七星,抑或有十二個象徵十二元辰等涵意;另有刀柄部分做成雙環,形似剪刀,於雙環上分別串上七個、六個銅錢或是鐵環,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早期臺灣民俗學者劉枝萬則推測此類
師刀,或許由菜刀變化而來,最後發展成
道士的七星劍,然而此說未有定論。但在臺灣北部
道士的認知裡,將
師刀視為是相對於
道教(場)科儀的法場儀式所使用的法器,並不會在
道教(場)科儀中出現。
常見為
道士、
法師替信徒舉行「祭解(改)」儀式時,口念咒語,搭配手持
師刀劍身,前後晃動,藉由銅錢與鐵環的撞擊形成節奏,並拿著草人
替身,請信眾呵一口氣於上頭,最後割斷一根藺草,表示割斷不好的運勢,即為「割鬮」。皆為藉由天上斗星的加持力量,來為信徒禳災解厄,解除與歹運的聯結。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所碩士研究生)
師刀刀柄串有銅錢。(葉聰提供)
【參考文獻】
1.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監修,朱越利等譯,《
道教》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3.李豐楙,《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節俗類》,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