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us, 公元354年-430年)生於北非奴米迪亞省(Numidia)的
塔賈斯特(Tagaste)城。奧氏早歲生活糜爛,19歲即與人同居生子,後又與另些女子同居。奧氏在迦太基(Cathage)學習哲學,學成以教授修辭學為業,期間曾誤信摩尼教(Manichaeism)善惡二元論思想達十一年之久,母親莫尼加(Monica)是虔誠
基督徒。
385年奧氏受到新柏拉圖學派影響,放棄教習修辭學工作,在米蘭
主教盎博羅削(Ambrose)門下過一種克修與默觀的生活,兩年後在
主教手中接受
洗禮,母親於同年去世。
奧氏於388年回到家鄉建立隱修團體,395年當上希波(Hippo )教區
主教,從事牧靈工作35年之久,與其他非洲教會互動密切。第五世紀初教會不得安寧,羅馬帝國無力抵抗蠻族,先有
阿拉列(Alaric)於410年洗劫羅馬;後有汪達爾人(Vandals)入侵北非,殘殺人民,摧毀
教堂。奧氏生命終點時,希波城已被汪達爾人包圍三個月,雖處患病與困苦之中,奧氏仍在祈禱與寧靜氣氛下安然去世。
奧氏思想有生活背景特色,探索主題有個人與社會兩面:個人方面包括情慾、罪惡、恩寵、人性 (神的肖像)的討論;社會方向包含天主之城、修道生活、教會與
基督的主題。
奧氏的貢獻就是對信仰真理的維護與解釋,開發了兩條通往真理之路:
「你相信吧,好使你瞭解!」 (
crede ut intellegas! ) ---神學之路
「你瞭解吧,好使你相信!」 (
intellege, ut credas!) ---哲學之路
神學之路影響了中世紀士林哲學之父安瑟倫
主教(Anselm of Canterbury) 的學說。安氏提出「信仰追求理性」(
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的理論,發揚奧氏已經奠基的思想,並予以完成。安氏主張信仰與理性並行不悖:信仰的目的在追求理性,而理性的本體就是神。
奧氏今天留下的作品除了《懺悔錄》、《聖三論》、《天主之城》、《論
基督徒教理》等巨著外,其他的有:數百篇講道辭,包含《聖詠》、《福音》與《若望一書》的詮釋;數百封信件;大量護教著作,包含反摩尼教(Manichaeism)、反多納特主義(Donatism)、反白拉奇主義( Pelagianism )等異端學說。
奧氏著作對西方教會的思想與生活影響很大,包含:教會論、原罪論、恩寵論、預定論(predestination)、隱修會規等;影響的人物,例如:聖伯納、聖文德、
多瑪斯,甚至新教的路德、
加爾文等人。
以《天主之城》奧氏的歷史神學著作為例,該書討論天上與地下兩種團體。「天主之城」是一個超越時空,以崇拜天主為中心的團體,追求愛與服務,有永久的正義與和平,成員包含天使與天國裡的聖人;「地上之城」是一個以自我與人性為中心,追求宰制與私利的團體,其中也有短暫的正義與和平,於是人間生活善惡共存、悲喜交集。
現世生活中,
基督徒不一定屬於「天主之城」,「地上之城」也有居民日後得享天主的光榮。兩城目前各自發展,直到
基督末日再來審判萬民之時,才能獲得連結與整合,天主之城成為唯一的真正永享平安的地方。第八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把教會等同於天主之城,超出
聖奧古斯丁原意的想法。
由於受到柏拉圖二元論思想的影響,奧氏認為天主擁有完美不變的本質,把天主自我顯示的經句:「我是自有者」(出十三14) ,解作「我是不變的實體」。奧氏思想特色容易說明萬有對「至善」本質的「分受」(participation),獲得天主的「不變性」,卻未能積極解答世間存有的變幻與缺陷;雖然努力說明天主本質於世界中的內存,實則仍是超越外在的內在性,忽略世間存有與天主本質的關係。這種本質與存有分家的二元論,到
多瑪斯(Thomas Aquinas)的存有哲學問題才獲得解答。
論歷史定位,奧氏身處新舊交替時代,是一位溝通希臘哲學與
基督信仰的思想家,也是從「理」的客觀到「心」的主觀的探索者。
總之,奧氏有拉丁
教父、神學家、哲學家、靈修大師等稱號,其影響從古代、經過中世紀、直到現代,歷久不衰,不同時代的人對他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