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或名張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字輔漢,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人。被認為是
道教教團的開創者,其教派稱為五斗米道、
天師道或正一派。他宣稱獲得太上老君傳授
符籙之書及「
天師」之位,後世尊為祖
天師。
正史記載
張道陵的資料不多。《三國志‧魏書‧張魯》敘述張魯的出身,提到其祖父張陵,客居蜀地,在鵠鳴山中學道,撰寫道書迷惑百姓,追隨他修道者需繳交五斗米,所以世人稱之為米賊。張陵死後,兒子張衡(生卒年不詳)繼承其道法。張衡死後,兒子張魯(生年不詳,卒年有公元216年、245年、259年等說法)又繼續行道。《魏書‧釋老志》記載,太上老君告訴
寇謙之(公元365年~公元448年),曾經授張陵「
天師」之位,但自張陵死後,世上就沒有
天師傳授道法。
史書談論
張道陵的內容簡略,相較之下,
道教內部關於其生平事蹟的資料,隨著時間發展,越後世越詳細。據元代《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
張道陵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出生在吳地天目山(今浙江省臨安市)。他曾經地方官員推舉賢良,而擔任仕職,卻因志在修道成仙,退隱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方)。永元四年(公元92年)遷居蜀地,隱居山中,苦修道法。之後,帶弟子王長(生卒年不詳)同往雲錦山(後名龍虎山,在今江西省鷹潭市),費時三年煉丹成功。又帶王長入嵩山、陽平山(今四川省彭州市九龍縣)、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大邑縣)等地精修道法。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午夜,太上老君下降鶴鳴山,傳授
張道陵符籙、經訣、劍、印等,令他制訂科律,輔佐國君,教化世民。當時,蜀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在人間遊蕩,危害居民;
張道陵奉老君之命,於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大敗鬼眾。
張道陵設置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仙官各一人,分別掌管世人的罪罰與福報;又立「祭酒」職務(如同地方行政區區長),治理信眾。此外,
張道陵還教導人民建造橋樑,修築道路,設置義井;制訂條例,令民眾捐獻粟帛、器物、紙物、草席、樵薪等,加以貯藏,以備齋醮儀式及供給過路來往的旅人使用。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在成都,為
張道陵講授道要,重演正一盟威之旨;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又在成都演說諸經。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太上老君授
張道陵正一
真人之號。
張道陵將諸品秘籙、玉冊、丹藥、劍、印傳授其長子張衡,告誡他:這是太上老君親傳的至道秘要,子孫世代一人繼承
天師之位,非張家宗親子孫不傳。不久後,
張道陵在雲臺峰和王長、趙昇一同白日飛昇,時年一百二十三歲。
相傳
張道陵的弟子達數千人,僅有王長(生卒年不詳)、趙昇(生卒年不詳)二人得到神丹及寶經秘訣。
張道陵數次考驗其弟子,最後一次在雲臺山,令弟子去採懸崖上的桃子,山勢陡峭,只有趙昇敢下去採桃。後
張道陵親自跳下懸崖,諸弟子觀看良久,終不敢下去救師父,唯有王長、趙昇因對師父深具信心,跳下尋師,而通過考驗,得
傳道要。晉朝著名畫家顧愷之(約公元345年~公元406年)將此故事入畫,並撰〈畫雲臺山記〉,乃晉代關於
張道陵傳說的重要物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經,如《正一法文
天師教誡科經》、《三天內解經》說太上老君因世人不畏真正的道,卻畏邪鬼,所以傳授
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令
張道陵立二十四治,設置男女道官祭酒,制訂條文管理信眾。《元始上真眾仙記》說
張道陵是三天
法師,統御六虛,經常侍衛太上老君身旁。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以七個階序排列當時的神仙地位,將
張道陵排在第四階的左位,稱正一
真人三天
法師。晚唐以降,
張道陵的事蹟突然豐富起來。宋初張君房編的《雲笈七
籤》卷109,
張道陵的傳記不到七百字;元代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18,字數卻增加十倍有餘。這可能和
天師道在同一時期的地位及影響力大幅提升有關。隨著信仰及傳說的流布,
張道陵亦多次受到皇帝賜封:
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封贈爲「太師」。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封爲「三天扶教大
法師」。
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
宋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
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靖應顯佑真君」。
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
今日臺灣
道士舉行齋醮科儀,會在
壇場安設師
壇,奉請祖
天師張道陵駐駕,與供奉玄天上帝的聖
壇相對應,成為朝科啟謝師聖之所。臺灣主祀
張道陵的宮
廟亦多,其中以彰化縣北斗鎮的
天師公
廟(創建於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臺中市神岡區的朝清宮(創建於乾隆54年,公元1789年),因歷史悠久而較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