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365-448),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出身北方士族,年輕時修習五斗米道,後從成公興至華山修道。之後,宣稱太上老君授予
天師之位,輔佐北魏太武帝(423-452在位)。為了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他對
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創建的
天師道教義進行改革,清整教團組織,史稱其教團為新
天師道。他實現了
道教與政權的結合,使
道教成為北魏政權之國教,將
道教的發展推至一高峰。
寇謙之自幼喜好仙道,據《魏書‧釋老志》記載,
寇謙之少年時修習張魯(?-216)所傳的道術,但無效果。因至心慕道,感動上天,而有仙人成公興下降人間,帶領他入華山、嵩山修道。七年之後,
寇謙之不敢服食成公興託人送給他的藥物,嫌其惡臭。成公興因而告訴他,無法成就仙道,但在政治上可以當帝王之師。
寇謙之自稱兩次得遇神仙並授與他天書。第一次,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
寇謙之五十一歲時,太上老君親自降臨嵩山,授予
天師之位,並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要他宣揚此經典,清整
道教,除去三張偽法。此外,又授他服氣、導引的口訣與方法。《正統
道藏》收錄的《老君音誦誡經》,主要內容為
天師道的戒律及授籙規範,陳國符認為可能是《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的殘本。
第二次,在泰常八年(423),
寇謙之五十九歲時,太上老君的玄孫牧土上師李譜文降臨嵩岳,賜給他太真太保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和繼
天師等四錄,又授《天中三真太文錄》,也號稱《錄圖真經》,共六十餘卷,用以劾召百神,傳授弟子。並令他輔佐北方泰平真君,興造靜輪天宮。
泰常八年,因宰相崔浩(381?-450)的推薦,
寇謙之得到北魏太武帝重用。
寇謙之為太武帝祈福於中岳嵩山(440),據載,其精誠感通天地,太上老君冥授太武帝「太平真君」之號,及賜帝冠服並授予
符籙。遂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元年。兩年後,
寇謙之奏請興建靜輪天宮。太武帝親自登
壇受籙。此後的北魏帝王即位,都進行此一盛大的宗教儀式。446年,崔浩建議太武帝滅佛,而
寇謙之反對。
寇謙之死於太平真君九年(448),享壽八十三。他輔佐太武帝達二十四年,是新
天師道最為昌盛的時期。
寇謙之對神仙之說見於《魏書.釋老志》。其載上界有三十六重天,每一重天各有一宮,宮中都有一
神主持。其神仙譜系和五斗米道的信仰完全不同,諸天尊、神仙間的等級和從屬關係更加明確。他所信奉的神仙也和南方的
葛洪及稍後的
陶弘景(456-536)《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提及的神仙不一樣。
寇謙之把
道教的養生成仙思想和
佛教的輪迴觀念結合,提出了新
天師道的成仙之路。
道教主張煉形,注重今世的修煉,但
寇謙之把輪迴觀念引入
道教,認為人的前世所作所為對今世的修煉頗有影響。
寇謙之的主張使信徒對修道成仙多了一分希望,即這輩子的修煉即使成不了仙,功夫可以累積到下輩子。使
道教由今世成仙,增多了累世成仙的理想。
寇謙之強調成仙需得仙人傳授方法與賜神藥,此正可理解其勸太武帝建造靜輪天宮,必須達不會聽到雞鳴狗吠的高度,乃是為了方便天神下降,與神交接。
歷史上稱
寇謙之所改革的
道教為「新
天師道」,相對地,稱他自少年即修習的
天師道張魯之術為「舊
道教」。他改革舊
道教,建立新
道教的基本內容,可分成下列五點﹕
一、整頓教團組織
在
天師道教團組織中,「
天師」是
天師道領袖的稱號,由
張道陵子孫世襲。而「祭酒」則是
天師道各級幹部的名號。他反對
天師及祭酒世襲,不承認張衡、張魯的
天師地位。這對他自己的
天師地位的合理性,提出了有力的說明。
二、廢除租米錢稅制度
寇謙之在廢止祭酒世襲的同時,宣佈祭酒私自收租米錢稅,是三張偽法,必須除去。道官祭酒傳授治籙符契,為信眾治病、消災祈福時,不可收取財帛。
寇謙之這種措施不僅是合乎統治者的立場,也能更正道官索財的不良風氣,減輕道民的經濟負擔,有助於教團正常的發展。
三、反對男女合氣之術
道教人士修習的男女合氣之術,又稱為「房中術」或「黃赤之道」,本是一種講求節制性欲,留下善人種子的優生法,也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養生法。
寇謙之反對男女合氣之術的理由,則著重在社會風氣的維持。由於有些
道士假借房中之名,將男女合氣的養生法變成淫穢之術,使房中術失去了節欲寶精的積極意義,而淪喪成傷風敗俗的東西。某些道官妄傳
張道陵所授黃赤房中之術,授人夫妻,淫風大行,損辱
道教。因此,
寇謙之決定廢除男女合氣之術,禁止男女官籙生修習黃赤之道,改修清異之法。
四、增訂戒律、提倡禮教
寇謙之的新
道教專以禮度為首。他為維護教團的紀律,吸收了許多儒家的禮法,主張父慈、子孝、臣忠。關於道官與道民應守的種種誡律,有詳細的規定。在眾多的誡律中,
寇謙之嚴厲反對以下犯上的作亂行動,尤其是人民興起的反政府行動。
寇謙之的戒律內容除了有宗教上的修行的準則外,也包含了符合統治者所要的尊君禮法。
五、改進宗教儀式
寇謙之非常重視齋醮儀範,他認為單是修鍊服餌、辟穀、導引等方術,只能夠有治療病痛,不能獲得長生。要得長生,必須誦經禮拜。想要修學長生的人,要好好地共同在誦誡下功夫,建立齋功
香火,等齋功練成後,感動天地,便可以長生。針對誦經、守誡與修建齋功
香火,
寇謙之訂定了一系列的齋醮儀式,如道官授籙的齋儀、道官道民求願的齋儀、道民犯律解度的齋儀、為人治病的齋儀、為亡人超度的齋儀、舉行三會的儀式等。
此外,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岳嵩高靈應碑〉,一般以為是
寇謙之所撰,記錄了
寇謙之修祀中岳
廟及宣揚
道教的事蹟,對世人研究中岳
廟極具歷史價值。
寇謙之憑藉著北魏拓跋氏政權的力量,改革
張道陵所創立的
天師道。北魏帝王登道
壇受籙,以象徵其即位之符合天命,
道教因而成為國教。這是
寇謙之的宗教實踐成績,也是其在
道教發展史上的成就。然而,「新
天師道」隨著他的死亡,也跟著沒落。
3. 湯一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