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公元983年或984年或987年~公元1082年),一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後人尊為「紫陽先生」、「悟真先生」,浙江天台人(今中國浙江省臨海市)。有關
張伯端生平事蹟的文獻,除了親撰的《悟真篇》〈自序〉和〈後序〉,亦見於薛式(薛道光)〈悟真篇記〉、〈張
真人本末〉(收入《紫陽
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祕要》)及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49〈張用成〉等書。
張伯端從小好學,涉獵三教經書,興趣相當廣泛,對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也有深入研究,尤其留心鑽研金丹之術。曾經擔任府吏,後因意外事故,被貶謫至嶺南。宋神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年~公元1067年),當時的龍圖閣學士陸詵(公元1012年~公元1070年)鎮兵桂林(中國廣西省),引
張伯端置帳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
張伯端隨陸詵到成都(中國四川省),遇一位
真人傳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遂改名用成,號「紫陽山人」。《悟真篇》〈自序〉並未指明
真人是誰,但後來的翁葆光說是青城丈人,薛道光、陸思誠、趙道一則說是劉海蟾。此外,
張伯端在一首絕句中,說自己曾於夢中獲
陳摶(?~公元989年)傳授《指玄篇》。陸詵逝世(公元1070年)後,
張伯端輾轉至秦、隴(中國陝西、甘肅一帶),跟隨河東轉運使馬默(馬處厚),兩人要離別時,
張伯端交付《悟真篇》,希望馬默能流布此書。
丹法向來秘傳,老師必須嚴格審視弟子,才能授予修鍊秘訣。
張伯端在《悟真篇》〈後序〉述說親身體驗「三傳非人」後「三遭禍患」的教訓。他曾在鳳州觸怒太守,受到黥竄之刑。當他被解送路經邠境(中國陝西省邠縣)時,遭逢大雪,在酒店中與護送者一起飲酒,巧遇石泰(公元1022年~公元1158年),石泰主動向邠州太守代為說情,
張伯端才獲允免刑。石泰為
張伯端解除了苦難,遂得丹法之傳。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
張伯端坐化。有一個修習禪宗的弟子將遺體火化,得到千百個舍利子,大如芡實。
張伯端的顯靈事蹟不只一則,據說七年後(公元1089年)劉奉真在王屋山遇到
張伯端,執弟子禮,為白龍洞道人;又傳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
張伯端拜訪尚書黃冕仲,說自己原本是紫微天官,號九皇
真人,被貶謫於人間,而後又登仙品。
張伯端的弟子有石泰、劉永年、劉奉真、馬自然、王邦叔、馬默等人。就法脈傳承的譜系來看,一般認為石泰――薛道光――陳楠――
白玉蟾是嫡傳;劉永年――翁葆光――若一子――龍眉子――
白玉蟾是別傳;馬默――張坦夫――陸師閔――陸思誠則可能僅流傳《悟真篇》一書,而非修鍊丹法的秘訣。另外,號稱接續
張伯端法脈、或傳承不明但註解過《悟真篇》、《金丹四百字》者,更是屢見不鮮,元代工部尚書張士弘曾說《悟真篇》的註釋達三十餘家,明清時期至少又有十餘種。如此為數眾多、交織分歧的傳承脈絡,各自傳抄、註解、詮釋
張伯端的作品,使內丹南宗進入多元發展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張伯端奠定內丹南宗學說的基礎,但他僅僅選擇個人而傳,並未刻意建立一個宗教教團。
《正統
道藏》署名
張伯端的作品包括《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明人李時珍《瀕湖脈學》引用張紫陽《八脈經》,頗為推崇,但未能確知是否為
張伯端的著作。
張伯端之所以會寫《悟真篇》,乃因看到世間學仙者眾,而達真要者寡,遂將所得方法和途徑,作成詩文、歌頌,附加雜言輔助說明。全書呈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將人身比附宇宙,身中的精、氣為藥物,以神來運用火候,配合宇宙、天地的變化,逐漸交感凝聚,最終結成金丹。此外,
張伯端又融合周易卦象、陰陽變化、五行生剋等理論,指出修道應該注意的地方,教導如何立鼎器、擇藥物、明火候,藉此傳達內丹修鍊各階段過程的實踐體驗。
《金丹四百字》全為五言詩句,除了吐露金丹修鍊的法訣,還提醒修鍊者三個重要觀念。第一,修鍊精、氣、神,是為了鍊元精、元氣、元神。第二,不可盲修瞎煉,不識藥材、火候和法度;必須透過心傳口授知道身中有一竅,叫做「玄牝」,而冬至、藥物、火候、沐浴、結胎等修道階段皆於此竅進行,切勿妄為修煉。第三,不可執著於文字或現象,沈迷於旁門左道。
丹經大多晦澀難明,相較於前兩種作品,《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很有系統地闡述內丹修鍊的理論和方法。
張伯端在〈序文〉自述,他挑戰「三傳非人」的天譴之說,希望「擇其可傳而傳」,遂排除諸多內丹術語的障礙,畫圖立論,直指氣、神和性、命的鍛鍊方法,以及心性的作用。全書分成三卷,卷上指引丹經口訣,認為心神能主導身體,透過心靈、意念的作用,採集精、氣、神三種藥物,達成形神相結。卷中以圖說明修真的重要部位,並論說要訣。卷下用圖直指修鍊次第和火候法訣,並去除丹法的種種比喻及名詞障礙,卷末的〈總論金丹之要〉敘述九轉丹成之功。
張伯端的內丹作品上承宋朝以前的丹訣奧義,結合儒、釋、道心性修養與生命保健的理論,影響及於宋、金、元、明時期。他主張性命雙修,學者必須領悟金丹修鍊之真筌,也該參究本源真覺之性。他的金丹大道,是以至人口傳的秘訣引人修鍊,而圓成於一片元神至性的境界之中。他一再感嘆「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的苦痛,凸顯「丹法不輕傳」的寶貴;修生之要,在乎金丹;金丹之要,不遇至人授之口訣,終莫能成事。
張伯端的思想內涵,經由其著作以及後人的印證、闡釋,而愈講愈明。有人以
張伯端為內丹「南宗」之祖,也有人以其道號稱所傳為「紫陽派」。
張伯端除了精通丹法,還到處參訪佛門、結識高僧、閱讀
佛教經典,他的鍊養作品也流露不少
佛教思維。清朝雍正皇帝深諳佛禪,不僅敕封
張伯端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
真人」,又將《悟真篇外集》談論佛法的三十二首詩歌偈頌收入《御選語錄》,全書共十九卷,除了
張伯端,其餘皆為中國
佛教歷代祖師語錄,
張伯端的佛學造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