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師」一詞早見於《
莊子‧徐无鬼》,是黃帝對牧馬童子的尊稱。東漢末年
張道陵開創五斗米道,後稱為正一派,宣稱太上老君授予他
天師之位,並其任命他為人間驅鬼捉妖法術的執行者。
張道陵死時,令其後人世代一人襲「
天師」之位。並在其後代張衡、張魯死後,將
張道陵稱為「
天師」或「祖師爺」,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天師一詞是具有不同涵義的,如《太平經‧解師策書訣第五十》提到的「皇天神人師」,乃是指講授經典的神人。此外,漢代已有宇宙間除了人間和地下之外,還有上天的觀念。天帝是上天的君主,具有主宰人間和幽冥的權力。「天帝神師」是天帝對妖鬼進行誅罰所派遣的使者。其簡稱為「
天師」,即是執行考核鬼的人。
宋代以後,歷代張
天師得到帝王重視,「
天師」的象徵意義也隨之擴充。在南宋
道士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中有記載,
天師已經超越天帝使者。而元代
道士趙道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則稱到
天師為「人天之師」。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以為「
天師」的意義為「天之師」,因而下旨廢「
天師」之名號,改稱「
真人」。但民間已經習慣將
道教正一派領袖稱為
天師,「
天師」儼然成為正一派領袖的專有名詞。
「
天師」一詞大多數都會與「張」家一系並稱,但此稱號並非張家一系所獨有。歷史上被尊稱為
天師者很多,如
寇謙之、司馬承禎、翟乾祐、申元之、葉法善、吳筠、宋德方……等。這些曾經被稱作
天師者,多數都並未有傳承,在羽化之後,並無弟子承接其
天師的名位。這就是與張家差別最大之處,張家一系都有子孫世代相襲
天師的稱謂,使得現今經常將
天師一詞與張家一系做直接的聯想。在正一派
天師的傳承上,需要將祖傳經籙、印與劍交付其子,作為傳承的交接與代表信物。
天師已經是常見的
道教神明之一,經常為
廟宇的主神或是配祀神明。其在眾多奉祀
天師的塑像中,經常會看到張
天師眉崢鬚橫、雙目炯炯有神,左手持劍;右手結印或是持印,也是有雙手持笏板的形象。在現今臺灣
道教正一派仍然將其領袖稱為「
天師」,而現今
天師與一般
道士的儀容服容類相同,穿著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較無特殊制式化的外貌打扮。
【撰寫者】
莊宏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宮
廟所供奉的張
天師神像。(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莊宏誼,《明代
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2.張澤洪,《張
天師》,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3.張金濤,《中國龍虎山
天師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