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玄教吳全節被尊為「
宗師」,後世設有吳
宗師祠紀念(葉聰霈提供)
宗師,是指受大眾崇拜,尊奉為老師的人,亦是指宗教內創立宗派的祖師,現今多是
道教有此稱呼。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這可能是目前
宗師一詞較早的紀錄,文中提到特別是至聖先師的
孔子,榮膺此稱號,當之無愧。然而
宗師又可指德高望重,傳承一個宗派之人。
在
佛教方面是指稱學習經、律、論三藏的宗旨,才學與德性雙全,可作為萬人師範之高僧,又稱
法師、經師、論師。其次在禪宗方面是指傳佛心宗的老師,對禪宗的宗旨精通且徹底明白,能夠引導弟子進入悟境的高度,這樣的人可尊奉為
宗師。北宋釋道誠(生卒年不詳)編集《釋氏要覽》有言:「
宗師,傳佛心宗之師。又云:宗者,尊也,謂此人開空法道,為眾所尊故。」意思是說,宗者是受人人所尊敬之宗教家,他不僅開宗立派,更創立新的傳統,所以備受弟子愛戴。換言之,大眾會稱此人為開山
宗師,世人都會尊敬他。因此
宗師一詞,是常見的尊稱代表。
在道家方面,可追溯《
莊子》〈大
宗師〉記載
莊子對於「大道」的體會,文中說明:「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文中大意是指
宗師能明白天人的分際,善於洞明事理,知道天的作為是完全出於自然,而非人為所能改變。〈大
宗師〉的內容強調以「道」為師,「宗」是指宗主的意涵。於是乎,後世將有德之人,懂得天道,其言行值得弟子作為楷模,稱為
宗師。南宋
道士金允中(生卒年不詳)《上清靈寶大法》提及:「洞真洞玄宗
壇,非本姓而以弟子傳教,故稱
宗師。」說明
道教在傳教的順序上,傳非本姓之弟子,意味著象徵繼承傳統,這樣的傳法者可被稱為
宗師。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
宗師,如
道教上清茅山宗的
陶弘景(456-536),就被後人稱為茅山
宗師。
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的
道士,以道術著稱,鑽研醫理,集高道、文學家、醫學家於一身,堪稱
道教宗師。元代
道教士張留孫(1248-1321)、吳全節(1269-1346)被蒙古君王封為「玄教大
宗師」,代表他們在
道教傳播上具有重要地位。總括來說,
道教對於
宗師一詞的稱號有嚴格的核定標準,受封者本身必須有欽佩的貢獻或者是具有開創性的代表人物,才能稱為
宗師,否則就喪失
宗師稱號的意義。在現今台灣
道教儀式,
道士於進行醮儀的
壇場均會設
宗師香位,儀式進行前,照例啟請所屬傳承的歷代
宗師,表示法脈延續,承先啟後,進而體現飲水思源的深刻內涵,是
宗師精神的具體呈現。
【撰寫者】
劉韋廷(輔仁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臺北:恩楷,2002。
胡孚琛主編,《中華
道教大辭典》,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張默生,《
莊子新釋》,臺北:天工書局,1993。
黃錦鈜注譯,《新譯
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
慈怡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1988。
劉永霞,《茅山
宗師陶弘景的道與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