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功」乃指
道教齋醮科儀之中負責演行主要科事、秘法的
道長,古稱「
法師」,唐末以後則稱「
高功」或「
高功法師」。當代臺灣,往往因為
高功演科之時的居中位置,以及多由同
壇道士當中年事較高擔任,故而俗稱「中尊」。由於身為齋醮科儀的主要演行者,
高功的推選往往受到嚴格規範。早在南朝時期,便已要求德行高尚、通達經義以及具備威嚴儀態者才能擔任
高功職務,因為他不僅是代表所有道眾與醮主人等與高真上聖溝通之人,同時也須在轉經說法之時,為信眾講解經義、排解疑惑之人。職是之故,
高功行科時穿著的服飾也多有規範,以今日臺灣演行朝科的
高功為例,則須穿著最高等級的
法服──絳衣,腳踩厚底朝靴,頭戴網巾、金冠,披掛朝珠,金冠之上則須插上火焰造型的「金仰」,作為出神朝真的象徵。
除了
高功之外,一場
道教科儀的順利演行,還需數名
道士分工合作。如此臨時為特定科儀組織而成的行道團體,即稱「
道士團」。以目前臺灣南部靈寶道
壇所組織的
道士團而言,其職務分工除了
高功之外,至少還包括:都講、副講、引班、侍
香四職,除了各有職司也分別負責四種樂器的伴奏。其中,「都講」的地位僅次於
高功,行科之時立於
高功左側,主司各項法事之口號唱讚以及引唱,並且執奏
木魚,控制讚頌之節拍。因此,古代道書即要求都講的挑選必須是精明能幹而且閑熟科儀法度之人才行。立於
高功右側者為「副講」,此即「副都講」的簡稱,其職位次於都講,主要負責科儀之中詞、表、疏、關、牒等文書之宣讀工作;唱誦時則負責擊磬或引磬之類的樂器。都講左側則為「引班」,顧名思義,引班負責道眾行進、遶
壇時的引導工作,因此道眾行進即由其作為隊伍之首,同時也在行進之間,負責淨
壇、
灑淨的工作。讚頌之時,引班則司小鈸或小
木魚。副講右側則為「值
香」,職掌行科之際所需
香炷之精確備辦與呈遞
高功、代為上
香,並須料理各個神座之前的
香爐,務必保持
香火恒燃,勿令中斷。讚頌之時,值
香則負責配合節拍,搖振法鈴(或稱「
帝鐘」)。
除了上述職司,古制尚有「監齋」、「侍經」、「侍燈」等職,今已省去。其中監齋負責檢察道眾行科可能違犯的過錯,隨時糾彈。現已取消監齋
道士一職,改由神明監齋,且僅監督飲食方面素潔與否。而原設的侍經一職主要負責誦經几座與經本的備辦事宜;侍燈則是備辦燈具以及維護燈光長明不滅,今醮
壇燈務則多由
廟方派遣專人掌理。相較於南部靈寶派
道士團的職務分工明確,臺灣北部道法二門道
壇則以
高功為主要演法者,其餘
道士僅分左右兩班,或稱龍虎二君,並無專責職務,甚至還需安設另一名精練法事的走
壇道士協助。
【撰寫者】
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臺南靈寶道
壇之
高功、都講、副講、引班、值
香諸職(張超然提供)
【參考文獻】
1.呂錘寬,《臺灣的
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年。
2.呂錘寬,《
道教儀式與音樂之神聖性與世俗化(儀式篇)》,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年。
3.大淵忍爾,《中國人の宗教儀禮──
道教篇》,東京:風響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