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
塔,為安置佛陀舍利之
塔,或安置高僧遺骨之
塔,又稱作舍利浮圖、骨
塔。在
佛教中造
塔是具有極大功德。有關造
塔之起源,可溯源至佛陀時代;納骨
塔,與舍利
塔性質不同,為存放一般往生者骨灰的建築,骨灰是存封在骨灰罈裡,或稱為靈骨
塔、骨灰龕、寶
塔,台灣的納骨
塔起源於日治時期。
古印度稱「
塔」為Stūpa,譯為窣堵波。早在佛陀之前即已存在,為婆羅門教埋葬往生者遺骨的墳塚。其形狀,下為一半圓形土堆,圓上突出一方形,方形上再覆像傘蓋的四方平台,即為「覆
缽式」。印度德干高原上著名的阿占
塔佛窟群中之第十窟內,佇立一座建於公元二世紀至五世紀間之舍利
塔。其形狀,最下是圓形平台,平台上的主體為一倒碗形,碗上為突出的方形,方形上再覆一稍大像傘蓋的四方平台,
塔面沒有任何雕塑裝飾。相傳,此
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此
塔同樣被稱為Stūpa,但其意義卻不是墳塚,而是佛
塔。據
佛教經典記載,須達長者(生卒年不詳)曾求取佛陀之髮與爪,以之起
塔供養。此外,佛陀入滅後,由
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為八份,分與迦毘羅衛等八國請回起
塔供養。其後,阿育王(約B.C.304-B.C.232)並建立八萬四千
塔以
供養佛舍利,於法顯(公元337年-公元422年)、
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至印度時仍可見及阿育王所建之
塔,然該類舍利
塔今已不存。中國有盛行舍利崇拜之現象,故歷代所建之舍利
塔、舍利殿極多。
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的窣堵波逐漸與重樓相融合。除保留窣堵波最上層的尖
塔外,尖
塔下的圓形底層,中間半圓形的主體,皆被多層、多角的重樓格式所取代,成為中國
塔寺的特色。重樓式的舍利
塔還有一特色,即在
塔各層的四周,懸掛金鈴等飾物。《魏書.釋老志》載,白馬寺的
塔寺為「凡宮
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即說明在建造舍利
塔寺時,已有意識地重新構圖,將之本土化。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記載:三國吳.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之時,康僧會(?-公元280年)感得舍利,孫權令人以鐵鎚擊之不碎,乃建
塔供養,是為建造舍利
塔之嚆矢。隋文帝(公元541年-公元604年)之時,天下諸州建舍利
塔之風氣極盛。據《廣弘明集》卷十七記載:仁壽元年至二年(公元601-公元602年),文帝詔勅天下八十二寺立
塔。當中,江蘇棲霞寺所立之
塔極為著稱,
塔高約十六公尺,八角五層,基
壇每面約十七公寸,全
塔是以質地精細的灰黑色大理石所築成,然今所存者或系唐末改建而成。其後,歷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
塔。
中國的舍利
塔與原始
佛教的最大差別,在於建築外觀上融入中國傳統重樓的格局。早在東漢明帝(公元28年-公元75年)時,即派蔡愔、秦景等人前往大月氏天竺求法,以白馬馱運佛經至洛陽之前,
道教以有重樓的建築。此高層屋樓的重樓,目的在於相應道家羽化登仙的境界。中國的舍利
塔寺由早期的單一建築,逐漸演變成為寺
廟的一部分,原因有二:(一)、擴建殿堂時,逐漸削減舍利
塔的獨立性。(二)、逐漸以佛像取代舍利,成為寺
廟供奉的主體。現今佛寺的建築,多以供奉佛像為主,寺院不再建造舍利
塔以供奉舍利,而是以舍利
塔容器裝之,供於寺院殿堂中。
在
佛教裡,納骨
塔多緊鄰或附屬於寺院、墓園,讓亡者家屬能到寺院裡進行追悼及崇拜。在臺灣早期,大部份都是以土葬的方式居多,日治時期臺灣經歷了日本
佛教同化,伴隨官方衛生政策與提倡日本內地式葬儀的影響,導致傳統喪葬習慣由土葬開始轉為火葬。清代以前,由葬儀衍生之建築類型多以墳墓為主,日治以後為因應當時火葬迅速成長風潮,各地佛寺在建
塔供奉圓寂僧侶舍利遺骨時,亦同時考慮了信眾安奉骨灰的需求。由各文獻顯示,清代以前雖有類似存放骨灰罐之場所,但並未明確指出是否以納骨
塔之建築形式出現,公元1917年基隆靈泉禪寺三
塔落成,為臺灣首座納骨
塔建築,可供一般信眾存放骨灰。爾後,諸多佛寺亦陸續興建相同性質之建築。臺灣地區也因地狹人密,在土地資源稀少下,人死後「葬」存空間隨工商社會發達及環境保育意識抬頭,近一二十年來提倡「納骨
塔」方式收存,遂為許多
佛教信仰人士及家庭收入普通水準人士所接受。
臺灣地區由公立設置的納骨
塔,地點大多係舊有公墓更新而來,地點形成受制於臺灣聚落拓墾等結構性因子影響,然因乃位於平原地者居多,擇址上較無受自然環境因子所帶來的影響,而以理氣三元派之堪輿擇址立向佔有較大影響,並主導擇址,常透過以建
廟奉祀、公園化或改變在外觀上具傳統文化語彙造型,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產生衝突之手段。另外,由私立者多設置於群山之中,且更是以傳統風水術主導擇址,以期獲得商業利益,較不考量可能遭自然環境因子帶來災害侵襲,且常常透過改變為「文化會館」、「福座」之形象及增進優美庭園景觀手段,以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的衝突,惟許多堂
塔仍直接矗立山頭與其波浪性山脊稜線產生扞格不協調景觀。還有寺
廟附設者地點因受僧人修行所需,喜於有山有水之地擇址興建寺
廟,其擇址行為實際上仍暗藏符合風水術之要求,而所建
塔型以八角
塔及方
塔為主,更顯突出及強化
佛教文化景觀之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