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色
僧鞋。(郭捷立提供)
「
僧鞋」,指
佛教出家僧侶所穿的鞋子。在印度
佛教時期已有接受出家僧侶以皮革為鞋的紀錄,如唐代道宣
和尚(596-667)所編撰的《釋門歸敬儀》,當中提到古時印度因為天氣炎熱潮濕,有以皮革做為鞋子,並說明如果進入殿堂之處便要脫卻;另外在日本僧人無著道忠(1653-1744)所編撰的《禪林象器箋》也提到,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譯出的《鴦掘摩羅經》當中提及出家僧侶可以接受信徒
布施皮革鞋。
有關
佛教對
僧鞋的規定,大多見載於日常生活規範的典籍當中,如依據《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的說明,則於河邊取水時應脫鞋,並不可貪戀衣、鞋等物,但未有
僧鞋的形制。而漢傳
佛教的出家僧侶,其隨身衣鞋為適應中國文化發展,而大致產生有二種類型的
僧鞋,即「芒鞋」與「羅漢鞋」。芒鞋是使用草類編織做成的鞋子,又稱為「草鞋」。在唐代諸多禪師語錄即有許多以「草鞋」做為禪宗公案的紀錄,如臨濟宗的義玄禪師(?-866年)、曹洞宗的良价禪師(807-869)等。而羅漢鞋的出現,按照目前文獻記載應是從清代開始,如清末文人徐珂(1869-1928)的《清稗類鈔》當中,即記載當時佛寺的羅漢塑像穿有羅漢鞋,是用布料所做成。此種鞋子的鞋面腳尖部分,使用三片布條排列縫製,鞋子前兩旁縫綴各有三個方孔。
現今臺灣的出家僧侶,大多穿用羅漢鞋,顏色有黑色、灰色、黃色、褐色等色,其顏色無分別意涵。今有
佛教團體賦與羅漢鞋上的六洞象徵
佛教「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惟此說在
佛教經典上並無相關記載,是屬現代詮釋。
【撰寫者】
釋性恩(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灰色
僧鞋(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祥雲
法師,《
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臺北:世樺印刷,1989。
2.白化文,《漢化
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