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滿進
香香條的告示板。(劉怡君提供)
貼
香條是寺
廟進
香、
遶境前重要的準備工作,也是開啟活動序幕的先行庶務工作,具有通告沿途信眾與隨
香客的重要功能,一般多張貼於進
香、
遶境活動的起點、終點與沿途經過的重要寺
廟與路口。臺灣民間所見的
香條,通常以長條形的黃紙或紅紙製作,常見的尺寸約長100公分、寬15公分,紙面上書「某地某
廟某主神(有時會加上同祀神祇)涓某月某日往某地某
廟進
香閤境平安」,或是「某地某
廟某主神涓某月某日出巡
遶境閤境平安」等,傳統上多見手工書寫後加蓋寺
廟或神祇名號之印信而成,或是以木版墨印方式製作,晚近許多年例固定舉行進
香、
遶境活動的寺
廟,由於
香條的需求量大而有採取網版印刷、列印方式製作者。當代也有寺
廟為了恢復傳統風貌,用木刻版沾墨印製
香條,也成為珍貴的宗教藝術文物。
臺灣寺
廟在舉行
遶境、進
香等活動時,貼
香條的目的是為了確定活動的日期、時間與活動的性質,其目的主要是公告給沿途的信眾與寺
廟週知,告示說明某一寺
廟或神祇將於某月某日,因為舉行
遶境、進
香等慶典或儀式要經過此地,希望寺
廟或信眾擺設
香案迎接,讓信眾能如期接駕以盡地主之誼。
臺灣地方寺
廟的進
香、
遶境等活動蓬勃,祭典執行人員在策辦活動時都要審慎地規劃行進的路線以及停駕、休息的地點,在活動路線確定之後即將路線製成圖表稱為「路關」,並先行發放給沿途所經之寺
廟及信眾,然後在正式舉行活動前,即根據路關進行張貼
香條的工作。貼
香條的工作一般都是在活動前十天至半個月左右進行,通常會派專人沿進
香、
遶境路線張貼。
早期寺
廟貼
香條每逢入庄、出庄都要進行,張貼的地點除了起點的寺
廟與終點的目的地寺
廟之外,沿途凡遇有轉彎處或是經過的寺
廟都要張貼,只要有
香條的地點,迎神隊伍就必須抵達,因此是相當慎重的工作。貼
香條的方式主要有直貼和斜貼兩種,也可顯示進
香、
遶境沿途的方向以及停留的地點。
香條直貼表示該地點為神祇停駕、休息或參拜的點,而
香條斜貼則表示神祇會路經此地,也有指示方向的功能,如
香條若採右上左下方式斜貼,即
香條腳斜向左方,表示進
香、
遶境隊伍將由右向左行進,反之亦然。
故只要看
香條的張貼方式即可瞭解進
香、
遶境的神駕如何行進,以及將在何處停駕休息或進行參拜。活動中所張貼的
香條,依照規矩必須等到最後一頂
神轎過去之後才可撕去。晚近由於長途的進
香、
遶境活動多有以車代步的情形,沿途經過的地點並未停留,致使
香條的功能也大為降低。
【撰寫者】
謝宗榮(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

貼於街頭巷里間的
香條。(劉怡君提供)
【參考文獻】
1.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出版社,1994。
2.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香條」http://nrch.cultu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