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訂佛祖道影》中的
善導畫像(葉聰霈提供)
善導(公元613年-公元681年,另一說為公元613-662年)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卒於唐朝高宗年間,為山東臨淄縣人(另一說為安徽泗洲人),奠定中國淨土宗的重要人物之一,有「光明
和尚」、「終南大師」的稱號。目前有淨土法門是起步於晉代的
慧遠,北魏曇鸞開始奠定而由
善導發揚光大。宋代志磐
和尚(生卒年不詳)在其撰述的《佛祖統紀.淨土立教志》選取異代同修淨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為「蓮社七祖」,追認
善導為「蓮社第二祖」。不過,目前的淨土宗對於
善導為淨土第幾祖還存有其他異說。
善導年少時,從密州(今山東境內)明勝
法師出家,並隨他學習《維摩詰經》、《
法華經》等各種大乘經論。在閱讀到《觀無量壽經》時,大受感動並投入於淨土修行。其後,在唐朝貞觀年間他前往玄中寺拜會道綽
法師(公元562年-公元645年)。在道綽的指導下,他對淨土法門的修行有更深入的理解。他不再鑽研於
佛教義理思想,全心投入於
念佛和觀想淨土。據說,
善導許多關於西方淨土變相圖都是他在觀想中所看到的畫面。這些畫作目前都不見流傳,獨有日本現存的當麻曼陀羅(奈良當麻寺所藏的
曼陀羅畫)之圖樣。
在道綽圓寂以後,
善導先在終南山修行,然後再到中原首都長安弘法。
善導以誦《阿彌陀經》和稱名
念佛來勸化世人,而他的對象不限於社會上層精英,亦普及到黎民百姓。他的影響不僅深入長安一帶,還廣及湖北和襄陽一帶。除了精誠
念佛之外,他持戒之嚴謹也廣為時人所稱頌。當時的高宗皇帝有感於
善導念佛修行的程度,特別賞賜其寺名為「光明」。根據《奉先寺像龕記》的記載,
善導之藝術才華獲皇帝賞識,請他擔任監造龍門大廬舍那像。
善導圓寂後,其弟子懷惲在長安三十里許的神和崇靈
塔側旁為他建造靈
塔。此
塔之後改名為
香積寺。公元1980年5月14日,中國
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聚集兩國信徒,在此地主辦極為盛大的
法會,以紀念
善導圓寂一千三百年。在
善導之後,其弟子繼承了他的弘法事業,其中以懷感、懷惲、淨業三人之功績見於史冊。
善導的思想以一心
念佛、往生淨土為主,認為世間的眾生要憑自己開悟成佛有所困難,惟有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眾生皆能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求往生淨土世界。而只要淨土信仰者只要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及信願行(相信阿彌陀佛本願並專心施行
念佛),專心稱誦「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則得以藉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的幫助,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綜觀其思想可分為兩個層面,一為淨土宗的修行者提出往生西方的修持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強調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量。
關於
善導的著作有兩種說法,分別是六部十卷和五部九卷。六部十卷是指:《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又稱《觀經四帖疏》、《觀經疏》、《四帖疏》)、《往生禮讚偈》一卷(略稱《往生禮讚》)、《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二卷(略稱《法事讚》)、《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略稱《般舟讚》)、《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略稱《觀念法門》)、《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五部九卷即是把《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附於《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之後,併成一卷。
善導弘揚所弘揚淨土法門對後世影響極大,例如:中國
佛教佛寺之課誦本常會使用《阿彌陀經》的經本,以「阿彌陀佛」為佛號的佛一、佛三、佛七(持佛號一、三、七天)之盛行,
佛教徒見面的問候語為「阿彌陀佛」。由此可見
善導所提倡稱名
念佛之影響甚大。日本淨土宗之開創亦與
善導有非常大的關係。在十二世紀之際,原出身於日本比叡山天臺宗的源空(號法然上人1133〜1212)即依
善導所著的《觀經疏》中〈散善義〉,撰寫《選擇本願
念佛集》,宣揚專修
念佛的淨土教,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在臺灣,臺北市忠孝東路上的
善導寺和
善導寺捷運站正是以
善導法師而得名。目前在臺灣、
香港和中國還有許多
法師弘揚
善導的修學法門。
【撰寫者】
郭捷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參考文獻】
1.邱明珠,《
善導大師〈信願
念佛〉法門之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廖英秀,《彌陀淨土往生行因之研究——以曇鸞、道綽、
善導為主》,嘉義縣: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
3.Buswell, Robert E.; Lopez, Jr., Donald S. (2013).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