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寺大殿上的大型幢蓋。(葉聰霈提供)
「幢」,梵語稱為dhvaja,音譯為「波多迦」、「波哆迦」、「馱縛若」;「幡」,梵語稱為Ketu,音譯為「計都」,漢文的同意字為「旛」。
幢幡原在印度時期,是用以表徵王室貴族出巡時,所用的儀仗器具,另據日本學者研究,「
幢幡」則又有軍旗之意。「幡幢」後為
佛教所用,成為
供養諸佛菩薩的
佛堂、佛殿的莊嚴器具。而在中國自古即有「幢」、「幡」二物;「幢」所指有兩義,一為旌旗一類的旗幟,另一類是指舟車上如同車蓋的帷幔;而「幡」,則是指直掛式的長條形旗幟。清代文人葉昌熾(公元1849年~公元1917年),則是認為
佛教傳進中國的幢,一開始與幡、蓋等物品,同為在佛前
供養,多半以絲帛製成,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有了雕刻石材為幢。
現今幢的形狀,多以圓蓋為頂,下有五色布幔接起,成一圓筒狀,而於圓蓋頂上繡有寶珠圖樣,稱為寶幢、如意幢或是摩尼幢等,於幢上繡有諸佛菩薩聖號或是
佛教吉祥圖案。而幡的形狀,大致分為三部分,幡頭、幡身、幡足。頂部幡頭為三角形;幡身為長形,多半會繡有佛菩薩聖號、吉祥圖案或梵文字樣等;幡足則為長條飄帶。幡的材質大多為布質,亦有金屬、玉石、木質、絹絲等,其顏色以黃、紅居多,但也有因不同科儀的使用關係,顏色則出現有五色(紅、黃、青、白、黑)、八色(白、紅、黑、煙色、赤色、青、黃、赤白色)等;並因不同的儀式性質,則產生有續命幡、命過幡、施餓鬼幡等不同形式。
臺灣現今多以「
幢幡」連稱,尺寸不一,端看寺
廟殿堂大小為製做。常見
幢幡懸掛在寺
廟的堂柱、庭前或是大殿上的佛像兩旁,用以做為莊嚴道場、
佛堂之器具。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懸掛於佛像旁的五色幡。(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方立天,《中國
佛教文化》,
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2.佛光文化編著,《佛光大辭典.增訂版》,臺北:佛光出版,2015年。
3.潘明權,《走進
佛教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