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以人工纖維製作的
拂塵。(葉聰霈提供)
拂塵,梵語:vyajana,又稱「拂子」、「拂尾」、「塵拂」,古時為用麻、絲繩,將獸毛綑紮在木棍柄上,用以拂去灰塵、揮動驅趕蚊蟲,作為日常生活用品。
佛教在印度時,即有使用拂子,如《毘奈耶雜事》中記載,當時僧侶受蚊蟲叮咬之苦,向佛陀請求使用拂子驅趕蚊蟲,佛陀宣說只可用五種材料製作拂子:羊毛、麻、細裂毯布、故破物(破舊衣物)、樹枝梢。嚴禁使用牛毛、馬尾毛,並有黃金、寶石鑲綴而成的拂子。而拂子傳入中土,又與中國本有也是同樣用以驅趕蚊蟲的「麈尾」相混淆;「麈尾」是採用大鹿的短尾毛製成,在魏晉南北朝盛行,後世用以表示身份尊貴的器物,到宋朝時逐漸消失。
是以
拂塵在後世的佛、道二教之中皆有使用,並取意為掃除煩惱障礙。在
佛教中,手執
拂塵又有象徵佛門歷代祖師說法的意涵,稱之為「秉拂」。在禪宗即用
拂塵作為參禪之器具,如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在其後世弟子集其語錄中,便常見到雲門禪師豎起
拂塵,向徒眾們問禪,後來成為佛門示現禪機之公案。在
道教方面,如全真
道士姬志真(1192-1267)在其著作《雲山集》寫道:「不萌枝上剩龜毛,在手蛟虻見影逃。豎起示人成桉欵,坐看平地起風濤」,即是描述
拂塵本為驅蟲趕蚊之物,借用
佛教典故,喻意掃除煩惱,平心修道。後世的人們多以
道教人物手持
拂塵為印象,如太上老君、
呂洞賓等,表現神仙的飄渺風範。
現今臺灣常見以人工纖維絲、馬尾毛等製作
拂塵。而
佛教已少有使用
拂塵驅蚊,多為傳戒、說法等較為大型場合的齋戒
法會,用來莊嚴自身的手持之物。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參考文獻】
1.釋祥雲,《
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臺北:世樺印刷,1989。
2.白化文,《漢化
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1998。
3.全佛編輯部,《
佛教的持物》,臺北:全佛文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