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常見提供信徒參拜的線香。(葉聰霈提供)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即有透過
香煙向神明祝禱的記載,如《書經.君陳》:「至治馨
香,感于神明」。而「
香」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從黍從甘」,另外在《左傳》當中也提到「黍稷馨
香」,皆說明秦漢時期的祭祀之
香是來自於黍稷等穀物所燃燒之後的甘美之氣。而從晉代開始出現國外進貢異
香,除了用於生活、祭祀之外,重要的功能則為宗教使用於修行、儀式之上。
香在
佛教的使用上,在過去印度的傳統中運用檀木等
香料,用來潔淨修行場所或是
供養佛菩薩等作用。而在
佛教作為個人修持的意涵上,則用
香來比喻德性修為之美,如《佛說戒德
香經》中,佛陀就以
香來比喻持戒之德,如同上好的
香,能夠不受順、逆風的影響,並普薰十方。在《
六祖壇經》中,則以
香來比喻成佛之人的五種德性,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名之為「五分法身
香」。
道教對於
香的應用,則是溯源古禮祭祀之說,如元朝的《道書援神契》對於
香的解釋即是引述《禮記》中的祭禮。而
道教的「祝
香神咒」:「道由心學,心假傳
香。
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斾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透過「
香」的燃燒,將心中所求所願傳達到天界仙真的面前。
道教除了透過物質上的
香煙,具象表達為心願上達天界,在《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則以「心
香」之說,將內心的誠敬,轉化成為如同
香煙一般傳達。
臺灣一般祭祀用的
香,常見的成分有老山、檀
香、沉
香(奇楠
香)、烏沉等木材所製成。目前社會大眾所習用的線
香(又稱「立
香」),則是歷經過去製
香名家的不斷改良所出現,在明朝時期的高濂(1573-1620)在其著作《遵生八箋》中開始出現以細竹枝沾附多種
香料,名為「蓖
香」的作法,即現今常用豎立燃燒的線
香。現今臺灣線
香製作流程有:打底、內腹、蓋面、染
香腳等步驟。常見尺寸有「尺三」(1.3呎)、「尺六」(1.6呎),另有可點燃達2小時以上的「貢
香」。線
香在
道教儀式中,也做為一種輔助性質的法器,如「祭解」、「
收驚」等儀式,皆可見到
道士、
法師拿線
香在信徒身上比畫,作為消災解厄的象徵。臺灣常用
香的種類,還有「
香環」,又稱「環
香」、「盤
香」,外型為將
香一圈一圈的盤繞,如同環狀,多半為長時間供
香使用;另外有以點燃
香末粉於小型
香爐內,稱之為「淨
香」,用以敬獻神明或是清淨
壇場、家宅。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所碩士研究生)
.JPG)
環
香與貢
香。(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全佛編輯部主編,《
佛教的
香與
香器》,臺北:全佛文化,2001。
2.劉良佑,《
香學會典》,臺中:東方
香學研究會,2003。
3.張珣,〈馨
香祝禱:
香氣的儀式力量〉,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2008。
4.蕭元丁,《沉
香譜:神秘的物質與能量》,臺北:曜升文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