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宮
廟供於神明兩側的錫燈,外層玻璃罩寫有神明尊稱。(葉聰霈提供)
神明燈,擺放於神像兩旁之燈具,常見以兩盞為一組。過去人們對於神佛的崇敬,常會提到
香、花、燈、茶、果等物品祭祀,其中即有以燈供奉神佛,如在唐朝
道教經典的《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當中提到:「隨力豐儉,然
香點燈,於我像前」;
佛教則有《佛說施燈功德經》:「或於
塔廟諸形像前,而設
供養故,奉施燈明」,道、佛二教,長久以來於神前或是佛前點燈多所推崇,是以久而久之,於民間遂形成「
神明燈」之習俗。
當代臺灣的
神明燈,常見於置放神桌的左右兩邊,多為二十四小時點亮,意喻長年不滅,永放光明。宮
廟所見的
神明燈多為「錫燈」樣式,即是採用錫的燃點低特性,用以加工製作;外層則會在罩上一層玻璃罩,並於玻璃罩上書寫宮
廟名稱及神明名諱等,或是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祈福字樣。錫燈具有防鏽、防潮、耐腐蝕等特性,加上造型繁複,常見以龍鳳、麒麟、鰲魚、祥獅等造型表現吉慶意涵,為臺灣民間工藝的代表之一。
一般家庭用的
神明燈,早期也採用「錫燈」,乃是取其諧音「賜丁」之意,希望家中能多添男丁,並祈求家運光明。現在一般
神明燈造型多是插電式紅色燈罩的燈臺,內部用燈泡,外部則用紅色燈罩,並配上銅製燈臺,尺寸大小不一,端看供奉神像的神桌大小而做選擇。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現代臺灣家庭常見供於神明兩旁的
神明燈。(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