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在先秦之前主要是做為燃燒煮食、燒炭取暖的器具,在《周禮》當中即有提到「爐炭」,說明爐是用以燒炭盛火。到了漢代的時候,開始出現專為焚香使用的「博山爐」。據南宋時期的趙希鵠(生卒年不詳)著錄的《洞天清祿集》的考證,古時的先民是以燃燒艾草以通達神明,過去並不燒香,所以沒有香爐,認為直到漢代博山爐的出現,確立了焚香爐的設置。
現今一般學界認為「博山爐」的出現,才開始有明確以燃燒
香料為主的
香爐,而將「博山爐」視為
香爐的始祖。在約成書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上洞玄靈寶八威召龍妙經》當中則是明確提及到對「博山爐」的使用,是以早期的
道教對於
香爐的使用,也同樣是為了焚
香上獻神明。
佛教對於
香爐的使用,應是進入中國以後所產生,在佛經上常見以
香爐燃
香供養諸佛菩薩。
現今臺灣不論是
佛教、
道教或是民間信仰,在祭祀禮儀中以
香供養神佛,是以「
香爐」成為燃
香祭祀必備的重要用具,常見為兩種:一種為插直立線
香的「神明爐」,另一種為點燃
香末的「淨爐」。為
道教及民間信仰的宮
廟而言,常見於室外露天處或拜亭,設有「天公爐」,一般認為是來自古時先民對天的敬崇,所衍生出來的祭祀,後隨著
道教逐漸發展出玉皇大帝(或稱玉皇上帝)信仰,民間視其為天界神明領袖,俗稱為「天公」。於是用以祭祀玉皇大帝(天公)的
香爐,即稱為「天公爐」,其造型一般作三足圓爐,體積較為高大,大多以銅模鑄成,或是
石雕而成,多半設置於露天戶外。另在臺南地區則有流傳「天公爐」是起於鄭成功來臺後,築起天
壇祭天所使用的
香爐。而除了「天公爐」外,一般家庭尚有奉祀神明、祖先用的
香爐,材質有石、陶、金屬等,多置於神桌上,爐身以圓形居多(另有為方形),並有「斗爐」(爐身如米斗)、「披爐」(爐口向外張)、「含爐」(爐口向內縮)等形式,以及三足、圈足、帶有「爐耳」等造型。
而「淨爐」其造型多樣,多以點燃
香末方式,藉由
香煙
供養神明,也用以清淨宮
廟、
壇場。一般宮
廟有放置於神桌上,
供養神明;又有民間宮
廟於進
香時,用淨爐作為參
香拜
廟的禮儀,稱之為「捧淨爐」,配合特有步伐,如七星步、三川步、八卦步等。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所碩士研究生)

「披爐」形式的神明爐。(葉聰霈提供)
【參考資料】
1.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
香薰、
香爐、暖爐》,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2.全佛編輯部主編,《
佛教的
香與
香器》,臺北:全佛文化,2001。
3.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