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南天
壇相傳為鄭成功祭天之處。(葉聰霈提供)
壇,是指舉行祭祀的高臺,中國考古曾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村落祭祀
壇場的出現,這與
原始宗教的祭祀有關,後來在
道教、
佛教的祭祀都可以看到
壇的使用。夏商周時期,祭
壇包括「天
壇」、「地
壇」,這些是以前帝王的祭祀地點。史籍與道經有稱祭
壇為玉
壇、瑤
壇、靈
壇、仙
壇、金
壇、杏
壇、碧
壇等。儒家經典《禮記》〈祭義〉:「祭日於
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記載祭祀太陽是在圓
壇上,祭祀月亮是在坑坎內,這樣幽暗與明亮便區別開來,上下的分際得到端正。由此可知,當時的帝王注重祭祀日、月的儀式,使用
壇作為祭祀自然界萬物的場所,足見
壇的使用紀錄已有相當長的時間。
在祭天儀式方面,《禮記》〈祭法〉:「燔柴於泰
壇,祭天也。」文中指出在南郊高大的圓
壇上焚燒柴薪,並在其上燒烤玉、牲,使氣味上達於天,說明祭天儀式需使用
壇來加以祭祀。然而在
道教興起之後,每當在舉行齋醮儀式時,都要設立專門的祭
壇,作為祭祀神靈的場所。
在古代如果要任命將帥,需要舉行「登
壇拜將」儀式。《史記》〈淮陰侯傳〉記載漢初丞相蕭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建議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重用韓信(公元前230年-公元前196年),以韓信為大將,蕭何說道:「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
壇場,具禮,乃可耳。」因為劉邦向來傲慢無禮,假使要拜請韓信為大將軍,首先要造一座拜將臺,選定良辰吉日,遵守齋戒,設
壇場,舉行拜將儀式,這樣才能使他人信服,以示誠意。由此可知古代帝王在進行重大儀式的時候,設立
壇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關於
佛教的
壇,通常是指安置佛像之所,意指
佛堂內為供奉佛像所築的高方基台。其材料有石
壇、土
壇、木
壇等,形狀有方
壇、八角
壇、圓
壇等。佛
壇的來源可追溯印度傳統,因為印度原本就有將佛像安置在
佛堂正面石
壇上的風俗習慣。等到中世紀以後
佛堂內則多用木
壇,其形式是模仿石
壇,後來是則模仿須彌山的形狀而建,稱為須彌
壇。其次,在寺院之內的
佛堂,或者是在家信徒供奉佛像,所擺設安置佛像之龕,也可以稱為佛
壇。
關於
道教的祭
壇,是承襲先秦時期的祭
壇之法。在《魏書》〈釋老志〉有記載北魏
道士寇謙之(公元365年-公元448年)得到《籙圖真經》的傳授,經書載明
壇位等內容,成為早期
道教壇場的紀錄。由於
道教常行齋醮儀式,因此
道教的名山宮觀經常設有固定的祭
壇,地點大多選在洞天福地。例如閤皂山傳說太極葛仙公所築的八景
壇,以及後來的元始宗
壇、沖虛
壇,著名的靈寶法
壇。龍虎山上清宮有玄
壇,在三元日(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傳授正一法籙,因此又稱為正一玄
壇。另外還有上清派在茅山設立的上清宗
壇,以及上述靈寶派的元始宗
壇。後來在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皇帝命令龍虎山張
天師掌管三山
符籙,龍虎山的正一宗
壇躍升成為萬法宗
壇,目前
道士授職大多以此
壇作為證明。
道教法師為了祈請仙真能夠降臨
壇場,在
壇場會奠立
道教諸神牌位或像座,這稱為醮
壇或三界醮
壇。《道書援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
壇,後世州郡有社稷
壇。」所謂社稷
壇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土地、穀神的地方。社是土地,稷是穀神,為天子諸神所祭,在今日的中國北京中山公園的社稷
壇,原是遼、金興國寺和元萬壽興國寺的遺址,後來在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改為社稷
壇,清乾隆年間(公元1756年)重新翻修,是目前中國現存的社稷
壇。然而,臺灣有關
壇的
廟宇,包含台南天
壇首
廟,以及民間的厲
壇,例如新竹南
壇大眾爺
廟、新莊地藏庵大眾
廟。
道教壇場的空間設計是為了要感動天地鬼神,與天上仙真相感通。因此設立的祭
壇必須有一定規模,呈現內
壇、中
壇、三層
壇的規定。
壇的大小是依照人數多寡來決定,建
壇的材料因地制宜,
壇的設立的地點則必須選擇清淨之地,方位需端正,然而建
壇因為各種不同因素,呈現複雜的情況。當中三清
壇(
道教至高神)以坐北向南為主,象徵帝王之南面。由於上述的
壇場規定,供奉神靈也依序按照這樣的結構排列,上層(內
壇)供奉主神、中層(中
壇)供奉大神、下層(外
壇)祭拜眾小神,唐代
道士杜光庭(公元850年-公元933年)《金籙齋啟
壇儀》有詳細的記載。目前臺灣所見的
道教醮典的
壇場,多數以一層來象徵三層
壇,沒有內、中、外
壇的實體
壇場,透過演法
道士的肢體動作與唱誦,表達立體的
壇場神聖空間。
【撰寫者】
劉韋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南
壇大眾
廟為過去清代新竹地區祭祀孤魂的厲
壇。(葉聰霈提供)
道教的醮儀
壇場。(劉韋廷提供)
【參考文獻】
1.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2.呂錘寬,《臺灣的
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
3.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4.張澤洪,《
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5.陳連生,《基隆廣遠
壇晚朝科儀研究》,臺北: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