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於十九世紀北塞浦路斯聖巴拿巴
修道院的
聖約翰像(王在康提供)
聖約翰 (St John the Apostle,6~100,又譯為「
使徒約翰」、「宗徒若望」)是拿撒勒(Nazareth)人
耶穌(Jesus,B.C.7到5~C.E.30到33)的第一批門徒,出生於公元第一世紀羅馬治下加利利(Galilee)地區的「伯賽大」(Bethsaida)。他的父親名叫「西庇太」(Zebedee,生卒年不詳,亦譯「載伯德」),母親是「撒羅米」(Salome,生卒年不詳,亦譯「撒羅默」、「莎樂美」),有一個名為雅各(James,生卒年不詳,亦譯為「雅各伯」)的兄弟,全家人住在加利利海北濱。他們的生活堪稱小康,因為在當時,他們全家人還可以擁有自己的漁船和漁工。但在教育資源、系統不普及的狀況下,
聖約翰並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多是跟隨父兄以打魚營生。
在大約三十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兄弟雅各因為
耶穌的介入,奇蹟般地打了一滿船的魚,也就緣這個因由,加入了拿撒勒人
耶穌的旅行佈道。在跟隨
耶穌將近三年的時間中,
聖約翰目睹了
耶穌所行的神跡,也聽聞
耶穌所宣講的上帝國。他參與了
耶穌的「登山變像」(Transfiguration of Jesus),成為
耶穌三位核心門徒之一,也是其中最蒙喜愛的。
聖約翰一路跟隨
耶穌,直到
耶穌釘上
十字架,在其他的門徒四散逃命的時候,他站在
十字架底下,陪伴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公元前18年~公元41年)。
耶穌在斷氣之前將未盡的人子義務交托給了
聖約翰,他就將聖母馬利亞接到自己的家裏,代替
耶穌奉養聖母馬利亞。
隨著
耶穌復活的消息傳開,
聖約翰和其他
耶穌的門徒成為宣傳拿撒勒人
耶穌是彌賽亞的主要人物。
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個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約翰與其他
使徒開始熱切傳揚
耶穌是彌賽亞。他常與彼得一起工作,曾在聖殿門前行神跡,在猶太公議會中勇敢回應猶太公議會的質問,為
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身分作見證。在信仰
耶穌的門徒日益增加後,他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曾多次參與解決猶太
基督教與異邦
基督教間的爭執。
聖保羅(Paul the Apostle,3~67)論到他的地位及名聲時,將他與雅各和彼得並列,稱他是「教會的柱石」。他組織和教導巴勒斯坦當地的教會,後曾被羅馬當局捕捉、監禁。被釋放後,他晩年的生活是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Ephesus)工作,直到暮年。
聖約翰在組織和教導教會跟隨
耶穌的門徒時,寫下了五本書,被蒐錄在《
新約聖經》之中。分別是記載
耶穌位格、身分與教訓的<約翰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亦作「若望福音」)。以及後續寫下<約翰一書>(
First Epistle of John,亦作「若望一書」)、<約翰二書>(
Second Epistle of John,亦作「若望二書」)和<約翰三書>(
Third Epistle of John,亦作「若望三書」),這三封寫給教會的信中,他勉勵信徒在生活上表現彼此相愛的精神,過聖潔的生活;在信仰上,提醒、
鼓勵信徒要戰勝異端的誘惑和破壞。
聖約翰的一生身處紀元交替之際,經歷歷史重要的轉折,他也是時代轉折的重要人物。他參與世界歷史急遽變化的時刻,也就是羅馬將希臘文化與自身重視法制的思想結合,但
基督宗教也於其時興起的時代。
聖約翰從猶太復國主義的追求轉向熱切的
基督信仰生活,教導後繼的
耶穌門徒們以追求愛和真理的非暴力方法來生活並面對暴政。年老的
聖約翰被放逐到愛琴海中的「拔摩島」(Patmos),在那裏他寫下《啟示錄》(
The Apocalypse of John,或譯「若望默示錄」),為人類對時間、歷史的認識開啟了新的幅度,也就是歷史是有終結的。這個對時間、歷史的認識為人類所追求的終極價值在面對不公義、邪惡時,提供了一個在時間輻度裏的認識及方案,幫助人們在社會動盪與價值分歧的時代,透過對
基督耶穌的認識與皈依,培養獻身於行動的能力,並以堅忍與慈愛的精神非暴力地堅持愛、正義與和平的生活。
【撰寫者】
王在康(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1.
The Greek New Testment, Biblia-Druck, D-Stuttgart, Fourth revised edition, 2nd print, Germany: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4
2.W.R.F. Browning(1996),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Bart D. Ehrman(2004),
Truth and Fiction in The Da Vinci Code: A Historian Reveals What We Really Know about Jesus, Mary Magdalene, and Constant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