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
阿拉伯語Muḥammad;約公元570年-632年),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阿拉伯原文意思為「受到高度讚揚的人」。
穆罕默德全名是阿布·卡西姆·
穆罕默德·本·阿布杜拉·本·阿布杜勒-穆
塔利卜·本·哈希姆,屬於麥加(Mecca)古萊氏部落(Quraysh)哈希姆(Hashim)家族。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都去世了,由祖父阿布都·穆
塔里布以及伯父阿布·
塔里布撫養長大。25歲時與麥加富孀結婚,從此生活產生重大轉折。
公元610年,
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Hira)受到真主安拉的「天啟」,命令他做真主的使者,從而創立
伊斯蘭教(伊斯蘭原意為「順從」),從此開始他的傳教生活。然而,伊斯蘭信仰中的「安拉為唯一真神」觀念牴觸當時多神信仰中心的麥加民眾,當地古萊氏族為首的貴族們便起來反對和迫害
穆斯林。公元622年,
穆罕默德在與麥地那(Medina)首領簽訂「阿克巴協議」後帶領大批
穆斯林遷徙(hijira)到麥地那,此年被定為伊斯蘭曆元年。
穆罕默德所傳授的天啓內容與同為一神信仰的
基督宗教與
猶太教有密切的關係。
伊斯蘭教接受新舊約聖經中的摩西
五經(討拉特)、大衛詩篇(宰逋爾)以及福音書(引支勒),認為真主
阿拉的天啓《古蘭經》應證了以上經典內容,早期甚至將每日禮拜的方向訂為朝向耶路撒冷。然而其後多次遭到猶太人背叛,於是雙方關係決裂,朝拜方向也改為麥加,並對
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觀念嚴重批評。
在麥地那
穆罕默德簽訂《麥地那憲章》以整合「遷士」和「輔士」,正式建立以伊斯蘭信仰為共同基礎的
穆斯林「烏瑪」(社群、公社),從此開始與麥加貴族與麥地那
猶太教徒的反抗戰鬥。最終於公元628年與麥加達成《侯達比亞和議》,並在公元630年率十萬大軍奪取麥加,確立麥加的「卡巴
天房」為
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終結麥加多年來多神信仰環境,確立
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宗教、經濟、軍事領袖地位。
穆罕默德奪回麥加後,許多
阿拉伯半島的部落除了在信仰上紛紛皈依
伊斯蘭教外,在軍事上表示順服,少數對抗者則遭到鎮壓,整個
阿拉伯半島逐漸統一,成為一個以
伊斯蘭教為核心的
阿拉伯
穆斯林國家。最終,
穆罕默德在公元632年帶領追隨者做了一次「大朝覲」並發表辭朝講道後,6月7日於麥地那病逝,享年63歲,並葬於麥地那的「
先知清真寺」。
穆斯林認為
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最後使者、
先知和天啟宗教復興者,中國
穆斯林普遍尊稱其為「穆聖」。其重要性不僅是頒布了天啟的古蘭經,其一生的言行舉止,也被
穆斯林奉為「
聖訓」(
al-ḥadīth),用來面對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然而,
穆罕默德死後的繼承問題卻成為伊斯蘭世界分裂的開始,支持「
穆罕默德的血緣後裔阿里一派繼承」的
穆斯林形成什葉派,大約佔全球
穆斯林15%,支持「眾人公選出有才能的
穆斯林」則成為遜尼派,大約為全球
穆斯林的85%,兩大教派的「正統繼承者之爭」延續到今日。
穆罕穆德除了是位宗教家外,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以及文化創造者。他改變了當時
阿拉伯半島上許多不合時宜、迷信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宗教、社會改革方案,提升
阿拉伯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讓
阿拉伯文成為全球所有
穆斯林千年來的共通語言,歷史上也出現許多
阿拉伯帝國。除此之外,其創立的
伊斯蘭教也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將近17億的
穆斯林,與許多以
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以
伊斯蘭教衍伸出的伊斯蘭文化,也在世界各地信仰
伊斯蘭教的群體當中百花齊放,影響巨大。
【撰寫者】
彭書穎(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參考文獻】
1.
穆罕默德-
先知的傳記,凱倫·阿姆斯壯著,王瓊淑譯,台北:究竟,2001。
2.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綱,孫承熙著,北京:崑崙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