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公元1814年1月1日~公元1864年6月3日),家族班輩取名仁坤,小名火秀,長大後自行改名秀全。誕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拜上帝教創始人,在宗教的基礎上建立太平天國。
公元1836年春,
洪秀全第二次參加府試,結果仍然落榜。落榜後某一日,在街上碰到兩名傳教士,傳教士贈送一套名為《勸世良言》的九本小冊子。
洪秀全當時隨手翻一下,並未細讀,便將之放在一旁。公元1843年,
洪秀全第四次落榜,某日,表哥李敬芳(生卒年不詳)探望他,看到一套《勸世良言》,便借回家閱讀。讀完之後,向
洪秀全推薦這套書,
洪秀全仔細讀了這套書,正式開啟與
基督宗教的接觸。隨後,兩人依照書中的儀式,自行
洗禮,皈依上帝。
洪秀全首先說服的是堂弟洪仁玕(1822~1864)以及好友馮雲山(1815~1852)。公元1843年創立拜上帝教,公元1844年離開花縣開始傳教活動,依照《勸世良言》的內容主張將
孔子、文昌等傳統信仰之雕像通通銷毀。
洪秀全思考傳教的受阻,開始創作拜上帝教的教義,力圖證明拜上帝教並不是「洋教」,竭力從中國的儒家經典尋找拜上帝是中國古代本來故有的宗教信仰。
公元1847年
洪秀全到美國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1802年-1871年)廣東
教堂學習
基督教道理。待了一段時日,無以維生,且羅孝全也不答應幫
洪秀全受洗,
洪秀全就離開廣州前往廣西紫荊山尋找好友馮雲山。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三年,有三千人左右入拜上帝教,
洪秀全來到紫荊山後,馮雲山推崇
洪秀全為教主,拜上帝教形成了初步的組織。並且於該年與馮雲山一起擬定了《天條書》,此書確立拜上帝教的基本觀念、敬拜儀式、戒律。
公元1848年
洪秀全與馮雲山合編一本《太平天日》,其中記述1834年
洪秀全大病期間的宗教際遇。在病中,
洪秀全聲稱自己升天面見天父「皇上帝」,天父封他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差遣他做統治天下萬國「真命天子」。此書也提及
耶穌為
洪秀全的兄長,且皇上帝有妻子,徹底改造
基督宗教教理。公元1848年,馮雲山被捕入獄,
洪秀全奔走兩廣之間營救,此時紫荊山地區拜上帝教缺乏首領,楊秀清(1823年-1856年)、蕭朝貴(约1820年—1852年)兩人挺身而出,分別宣稱天父、天兄附體。1852年蕭曹貴於長沙戰死,所以只剩下楊秀清有附體顯聖的能力。這也為後來的天京事變埋下了伏筆。
1850年底由於拜上帝教發展已頗具規模,且當時清廷對於廣西地區掌控較為鬆懈,此時
洪秀全將宗教與政治結合,依照宗教的理想建立太平天國。在人事組織方面,太平天國前期由五王組成,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1815 年~1852 年 6 月 10 日)、北王韋昌輝(1823年或1826年-1856年)、翼王石達開(1831年-1863年)。
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正式定都南京,改稱天京。
洪秀全稱天京為「小天堂」,進入小天堂是享受暫時的福樂,但是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都沉溺於安逸的生活以及權力的鬥爭。由於楊秀清有天父附體的能力,常常藉由天父附體與
洪秀全對峙,且當天父附體到楊秀清身上的時候,因為
洪秀全為天父之子,所以只能匍匐在前,令
洪秀全十分不滿。長久下來,引發殺機,最後放任北王韋昌輝謀殺楊秀清,導致太平天國陷入混亂。天京之亂後,
洪秀全為了重新建立領導核心,且避免宗教信仰破產,將謀殺楊秀清的責任推到韋昌輝身上,且定調為「遭陷害」,是天父要將楊秀清調回天上,所以大劫難逃。且以宗教的神權至上為基礎,開始一系列改國號、改稱號。試圖穩固個人統治政權。以自己和妻子的夢境成為天啟的代言,做為國家大事處理依據。
公元1864年眼看天京即將被攻下,
洪秀全認為皇上帝會派兵營救,因此不須撤離。在清軍兵臨城下,南京缺糧的時候,
洪秀全帶頭食「甜露」。所謂甜露是指野草煮水。並說食甜露可食飽長生。最後,
洪秀全疑似食甜露而導致中毒,也拒絕治療。在臨終前頒旨自己將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領天兵保固天京。
綜觀
洪秀全畢生的宗教思想,早期對於
基督教尚未熟悉,正在學習階段,僅以上天見天父一夢以及片段的
基督教知識為思想基底。但此時除了面見天父與天兄的思想不合傳統
基督教教義之外,其餘的博愛精神、反對崇敬天父以外的神靈的宗教思想與當時的
基督教相去不遠。中期,
洪秀全重新拾回儒學,開始與
基督教教義漸行漸遠,此時
洪秀全對
基督宗教的知識較為豐富,也依照自己的意見開始大幅度更改
基督教教義為自己所用。重新詮釋新、舊約,以中國倫理價值重新解釋聖經,並且將清廷解釋為經中的魔鬼,試圖透過宗教的論述團結信仰對抗清廷,並且將自己等同為猶太人重要的王麥基洗德。晚期,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只為了面對天京之亂後的政權不穩定,不斷強調自己的皇上帝之子的特殊身分,其餘之外並無太大創新。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將教育與禮拜制度結合,其明定每二十五家設一禮拜堂,並且明定星期日的禮拜制度。透過星期日禮拜,傳播太平天國教義。擔任太平天國的部分官職,星期日必須到禮拜堂講聖書,順便監督民眾是否遵守教義。在中國的土地上首次以國家政治權力結合西方宗教生活實踐。在土地制度方面,背後精神為均富的思想,也可以說是來自
洪秀全所習得的愛人如己的
基督教精神。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指出,太平天國是邪教。曾國藩的邪教評價也一直影響著
洪秀全的歷史定位。身為太平天國的領導,同時也是拜上帝教的教主,其歷史地位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論說。太平天國被認為是邪教,教主自然也就是邪教教主。然而,另一面較為正向的評價則指出
洪秀全起初並無與朝廷對抗之心,是因為當時清廷的衰微以及宗教的啟發,所以產生了革命的念頭。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曾經指出,
洪秀全是近代民族革命的先驅。在政治方面的革命起義來說,現代知識分子普遍認同其改革的勇氣與精神。但是在宗教的方面,與傳統的
基督教教義大幅牴觸,而且又雜揉太多中國宗教的元素,普遍不能被當時以及現代的
基督宗教團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