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印光(公元1861-1940年),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生於清咸豐年間的中國陝西省郃陽縣。為近代專弘淨土宗的
佛教高僧,一生提倡「持名
念佛」的簡易修行法門,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民國二十九年冬,於嚴岩寺
念佛作化,世壽八十,故又被敬稱為靈嚴大師。
印光
法師幼時由長兄(趙從龍,生卒年不詳)教
讀經及諸子孔孟之書,以繼承儒家聖賢之學自許,經常批判
佛教老子學說,因長年病疾,直至二十歲時,病癒後才覺悟到以前闢佛的無知,繼而棄儒學佛,皈依佛門。二十一歲,到終南山依止蓮花洞道純老
和尚(生卒年不詳)出家,後被兄長以母病重為由,逼迫返家。一日,趁兄長外出,逃離家門奔回蓮花洞,又擔心兄長追來,便到湖北竹溪蓮花寺,以挑水擔煤的工作換取掛單(入住寺院),隔年於陝西省興安縣雙溪寺受具足戒,成為正式出家人。到二十六歲時,前往河北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
念佛,自號「繼盧行者」,以「廬山彗遠大師」為典範而明心志,此後三年參訪各處佛寺研習;於三十七歲那年,應浙江定海普陀山法雨寺寺眾再三請求,講「彌陀便蒙鈔」一座,講畢,隨即閉關六年,
讀經念佛,不問世事。
從二十一歲出家至五十幾歲期間,印光
法師絕少與世俗往來,默默無名在寺院中從事粗雜的工作,僅與高賀年
居士(生卒年不詳)往來。公元1912年,狄楚青
居士(公元1873-公元1939年)發心在上海辦《佛學叢報》,高
居士深知印光
法師道行高潔,學養深厚,為世人所不知,實屬可惜,便向其索取佛學文稿,以「常慚」為名,發表刊登。公元1917年,徐蔚如
居士(公元1878年-公元1937年),得到
法師寫給友人的三封信函,刊印為《印光
法師信稿》一書,社會及
佛教界才知曉印光
法師之名。次年,徐
居士又得到印光
法師二十多篇的文章,題名為《印光
法師文鈔》於北京印行,爾後,又陸續印行其信稿和文鈔,其淨土佛學思想,便透過《文鈔》的發行,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各地善男信女爭相皈依,凡在家皈依弟子
供養之資,印光
法師一律作刻印經書之用。
印光
法師七十歲 (公元1930年) 時,於上海創立「弘化社」,廣印經書流通,極力推崇《了凡四訓》和《安士全書》二書,勸誡時人,深明因果之理,克盡倫常之分。次年,至蘇州創建靈岩淨宗道場,成為日後中國淨土宗最大之莊嚴道場。印光
法師留傳後世信眾處世修行之十六字真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
念佛,求生淨土」,更是他將儒家倫理道德和
佛教的淨土信仰完美結合的思想結晶。可以說,在宗教實踐的方法上,印光
法師以儒佛合一的淨土思想,先學儒家的「盡倫」,再學佛法的「盡性」,也就是先做人再做佛的循序漸進的修行方法,不僅淡化艱深的純佛理論色彩,更具有普遍性的特質,才能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產生長久和深遠的影響力。這是印光
法師的偉大貢獻之處,也是他能成功弘揚淨土法門的原因,使得衰微已久的淨土宗得到新的生機,在中國近代
佛教歷史上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弘一律師(公元1880年-公元1942年)曾讚嘆說:「大德如印光
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印光
法師一生不求名聞,不作高論,不住持佛寺,不遊名勝,不作應酬,以弘揚淨土教義,實踐
念佛法門為己任。臥室內除一桌一床外,別無長物,床前懸一「死」字,並作自勵聯:「汝將死,快
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汝將死,快
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警策世人應及時把握人身,專志
念佛。
法師與各方往返信函、說法、講經、開示,皆教人以倫常為基礎,
念佛生西為歸宿,他對楞嚴經大勢至菩薩
念佛圓通章尤為契入,並將此章列入「淨土
五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勢至圓通章》),外加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此「
五經一論」自始成為現代淨土宗所依據之經論。
法師畢生之嘉言遺墨,皆收錄於《印光大師全集》(共七冊)。
印光
法師對時代的影響,可從他的著述、印書和僧俗弟子三個面向來看:(1)他所寫的《文鈔》,感化當時許多人皈依
佛教,對淨土法門的興盛起到巨大作用;(2)他所創辦的弘化社,廣印經書和善書,宣揚家庭倫理和因果報應的天理,對端正社會風氣和教化人心,在民不聊生的戰亂年代,起到一定的安撫人心作用;(3)受其影響的著名弟子,出家人有:弘一律師(公元1880年-公元1942年)、德森
法師(公元1883年-1962年)、大醒
法師(公元1900年-1952年);在家人有:高鶴年
居士、范古農
居士(公元1881年-1951年)、李炳南
居士(公元1891年-1986年)。這些緇素弟子都承襲和發揚印光
法師的「
五經一論」淨土思想和平淡樸實的精神,在清末民初及光復後的臺灣
佛教歷史中,不僅推動臺灣
佛教的迅速起飛,更發揚光大淨土法門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