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訇坐於講經座位上準備演講(葉聰霈提供)
「
阿訇」,波斯語Ākhūnd音譯,也譯作「阿洪」、「阿衡」,意思是「教師」或「學者」。在波斯語的
穆斯林中,是對
伊斯蘭教的學者或教師的尊稱,類似「
伊瑪目」,但
阿拉伯
穆斯林並不使用此名詞來稱呼。
阿訇一詞出現有特殊歷史原因。在早期並不限於
伊斯蘭教使用,而是摩尼教、祆教、景教等「三夷教」共通稱呼神職人員。然自明朝胡登洲開辦經堂教育時起,開始稱教授古蘭經經文的教師為
阿訇,後來逐漸廣泛流行。現在為中國
伊斯蘭教(回族為主)從事宗教職務的通稱。
阿訇一般是主持
清真寺教務和教導滿拉者的職稱(「滿拉」、「毛拉」,
阿拉伯文Manlā音譯:(1)
穆斯林學者的尊稱;(2)在中國
穆斯林通用的漢語地區,是
清真寺學經之學生的稱謂)。依職能的內容,有不同的
阿訇:
(1)為教坊
穆斯林舉行各項宗教儀式並且擔任教坊最高的宗教領導者與「經文大學」教師的
阿訇,這種開經講學、傳授
伊斯蘭教經典和職掌教務於一身,稱作「教長
阿訇」、「開學
阿訇」。
(2)擔任開學
阿訇的教務助理,負責主持各種小型宗教儀式活動的
阿訇,稱作「治坊
阿訇」。有時治坊
阿訇可代為行使開學
阿訇的職責。
(3)擔任
清真寺經文學校的教學助理,協助開學
阿訇講經授課的
阿訇,稱為「掌學
阿訇」,一般掌學
阿訇多由開學
阿訇委派或教民選聘。
(4)「二
阿訇」:指的是治坊
阿訇。有些教坊另外設立專任經堂小學的教師也稱作二
阿訇。
(5)「散班
阿訇」:不在
清真寺任職的
阿訇。雖出身於
清真寺經文學校,因未受教坊的聘請,故在寺內無職務和薪餉。但可應邀為教民舉行宗教儀式。
阿訇一般都會穿著「纏頭」以及「寬大長衫」,但各地因文化融合程度不同,都有些許不同的展現方式。有些回族
阿訇的經文能力到達一個程度,會進行「穿衣儀式」。通常頭上會配戴長度十呎左右的白、黃色的毛巾或布料,名為「戴斯他勒」,意思是「
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繞的布」,然後穿上綠袍以及戴上象徵
清真寺圓頂的帽子,稱為「穿衣
阿訇」。
【撰寫者】
彭書穎(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
阿訇立身於講經座位上宣講(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秦惠彬主編,中國
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金宜久主編,
伊斯蘭教文化150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