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誦念貝葉經的
喇嘛(葉聰霈提供)
「
喇嘛」一詞是漢語對於藏語bLa-Ma(Wylie transliteration)的音譯詞。此詞直譯起來為「上人」,是對
佛教中受到尊重與景仰者的尊稱,與梵語guru有相當的意思。在藏王赤祖德贊(Ral-pa-can)的時代,西藏
佛教中只有在師位者稱為
喇嘛。
雖然如今有人把西藏
佛教的出家人統稱為「
喇嘛」,但這是屬於後期之發展,與「
和尚」一詞的發展情況類似。「
和尚」在印度本來是用於師尊博士之尊稱,並無男女之別,爾後在中國
佛教最初為對德行受敬重的男眾
法師之稱呼,後來演變為對男眾出家人(受具足戒後的比丘)的另一種稱呼。唯「
喇嘛」可以用在男女眾出家人身上,而「
和尚」只能用在男性。
在西藏
佛教中,並不是每一位出家人都具有
喇嘛的身分,藏文中的出家人叫「札巴」,
喇嘛則專指那些已經取得資格,可以傳授密法的上師。通常
喇嘛的資格取得要經過三年零三個月的閉關。將所有的西藏出家人普遍稱為
喇嘛,是西方社會與華人社會長年以來對藏傳
佛教的一大誤解。釋聖嚴所著之《西藏
佛教史》中提到「
喇嘛」一詞在漢地的發展。書中提到在「
喇嘛」一詞普遍用來稱呼西藏
佛教的出家人之後,由於紅教(寧瑪派)的有些僧侶常被人見到喝酒大醉,所以中國東北的北部也有把「
喇嘛」當成「醉」的概念來使用。
有感於出家眾到藏地弘法的恩德,較其他
佛教傳承的「皈依佛、法、僧三寶」,西藏
佛教再加上「皈依上師」(皈依
喇嘛寶)一條,形成其獨特的「皈依四寶」之說。在他們的信仰中,若沒有
喇嘛的教導,他們是無法認識到佛法,所以將上師的地位看得跟三寶一樣重。
中國人與藏傳
佛教接觸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推到唐代。中國人對
喇嘛教其實就是印度
佛教的末期階段則並不陌生。而「剌麻」二字最早出現在中國文獻裡可追朔到《明實錄》明成祖的朝議。兩個侵入中國的外族政權——元朝和清朝都是信奉西藏
佛教,而漢人習慣把這信仰稱為「
喇嘛教」,即是
喇嘛之教說。
隨著近代學術發展及普羅大眾對於西藏
佛教愈加了解,「
喇嘛教」(Lamaism)一詞已經已經逐漸不太為學者和宗教人士所使用。把「西藏
佛教」稱為「
喇嘛教」有著「西藏
佛教」與「
佛教」是有所區隔之意,亦即「
喇嘛教」是有別於「
佛教」,而這樣的說法是有貶義的。這應該是在十八世紀西方文明接觸到西藏時,認為他們所遇到的是一種薩滿信仰(
原始宗教晚期發展的一種形態,有許多占卦、驅鬼、通靈的儀式),有別於他們想像中的
佛教,才以
喇嘛教來稱呼西藏人的這種信仰。除了
佛教學術界有這樣的反省意外,西藏
佛教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
喇嘛也曾籲請西方社會不要再稱他們的信仰為
喇嘛教。
目前看到西藏僧人所傳的服飾皆是經過不斷的演變而來。西藏僧人們一般穿三件衣服,稱為「
三衣」。上身裡面穿一件紅色無袖坎肩,也叫做「衷衣」,下身圍一紫紅色的圍裙,外披一件紫紅色的粗布袈裟。西藏
佛教僧人所傳的紫紅色袈裟淵源很早,中國漢晉時期的僧人也曾經著紅色袈裟,如晉代
葛洪所述「袈裟此云赤紅色衣。」藏蒙甘青地區的僧人習慣按釋迦佛的裝束,右露胳膊。活佛和獲得
格西學位的僧人亦可以著黃色坎肩。僧人們平時不戴帽子,只有在
法會才會戴黃帽子。
近年來,隨著不同傳承的
喇嘛到台灣弘法,西藏
佛教得以在臺灣蓬勃發展。至於藏學和西藏
佛教研究之奠定則是有賴於歐陽無畏
喇嘛(公元1914 – 1991年)這位在西藏出家的漢人
喇嘛。其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之後,開設藏文與藏學相關課程,傳授許多西藏
佛教知識,臺灣現今許多從事西藏研究之學者或多或少都是出自他門下。
【撰寫者】
郭捷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喇嘛手持轉經輪正專心誦經祈福(郭雅慧提供)
【參考文獻】
1.明‧《明實錄》,〈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卷47,「永樂四年庚午條」。
2.許明銀,《西藏
佛教史》,
香港:佛哲書舍,2006。
3.山口瑞鳳,《西藏》,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4.沈衛榮主編,《何謂密教》,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
5.沈衛榮,《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
6.釋聖嚴,《西藏
佛教史》,臺北市:法
鼓文化,1999。
7.金申,《西藏
佛教美術講座》(《
佛教美術全集:16》),台北市:藝術家,2006
8.Lopez, Donald S.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9.Buswell, Robert E.; Lopez, Jr., Donald S. (2013).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