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生是儒教祭祀傳統的贊禮者,又稱贊
禮生、奉祀生、主
禮生,是漢人的典禮司儀。無論是神明崇拜、
祖先祭祀,或是婚嫁喪葬方面的禮儀實踐,都由
禮生來引導禮儀的程序;準備祭品、唱讀祭文等也都是
禮生的職責。
禮生起源於《周禮》的春官,主要職責為「掌邦禮」,也就是掌管國家禮儀。春官的長官稱為「大宗伯」,從籌備祭祀典禮開始,到在祭祀、喪葬、朝會、覲見等禮儀場合,輔佐或代替天子行禮,皆為其職司範圍。秦代將春官改稱「奉常」,漢初改稱「太常」,位列九卿之首,成為中央政府中固定編制下的禮官。東漢末年應劭的《漢官儀》曾記載:「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
禮生皆使太學生。」指出在每年春、秋兩季各州長官舉辦射禮時,都以太學生擔任典禮的
禮生;《梁書》中也記載劉瑴在擔任知縣之前,曾經當過國子監的
禮生。可見當時國家最高教育機構所屬的儒生,往往必須學習擔任中央及地方政府典禮的執禮人員。唐代在太常寺下設有禮院,配置專職的
禮生,由禮院博士直接管理;
禮生還常在士大夫的世俗活動中擔任司儀,此一制度也為宋代所襲用。此外,司天臺也設有
禮生,由其職掌天文、曆法、氣候,性質和元、明代的陰陽生相近。
元代的
禮生包括隸屬太常寺大樂署的職業禮樂戶,以及在各地官方執行禮儀的儀式專家。清代的地方政府不專設
禮生,而在代表孔氏北宗、南宗的山東曲阜和浙江西安孔
廟中設置專職的
禮生,由歷任衍聖公管轄及發給執照,其中曲阜孔
廟的
禮生一半由
廟戶、佃戶子弟中挑選,另一半則從縣裡的優秀才俊裡選拔;西安孔
廟的
禮生則由
五經博士從本族子弟中擇取。隨著文
廟的祭祀傳統慢慢擴展到各地,地方的士人菁英也有機會參與及觀摩各地政府所舉行的釋奠儀式,民間的祭祀禮儀便開始模仿官方的禮儀,而將這套儒教之禮轉用至社稷、厲
壇、關帝、天后、玄天上帝等神祇的祭典,及鄉飲酒禮等。退休官吏、宿儒耆老成為地方社會的
禮生,進而演變出由國家發給薪俸的職業
禮生,和在典禮中的非職業性
禮生兩類。
傳承至今,宗
廟祭典、
祭孔釋奠禮和喪葬儀式,是當代臺灣
禮生主要負責的禮儀。依各地風俗不同,
禮生的名稱及職責範圍也有差異:有些地方的
禮生分為通贊(司儀)、亞贊(複誦儀節程序)、引贊(引導主祭從事儀式細節)、讀贊(誦讀祭文);有些把上述四種角色稱為通、贊、引、讀;另外也有把司儀獨立於
禮生之外者;臺灣的孔
廟則通常將通贊、引贊及各殿的司禮
禮生三種
執事人員通稱為
禮生。
另外,現今民間從事殯葬服務的
禮生又稱「襄儀」,即協助司儀之意,亦可稱為「禮儀生」。奠禮(俗稱「告別式」)中通常會安排兩位
禮生:靈堂左側為左
禮生(正
禮生),負責傳遞獻祭用品、上
香、獻花、獻果;靈堂右側則為右
禮生(副
禮生),負責收回獻祭用品、收
香、收花、收果。此時主持儀式流程、代替弔祭者念讀奠文(祭文)的工作另由司儀負責,
禮生僅協助司儀。
為了使典禮顯得莊嚴肅穆,
禮生的服裝必須正式而莊重──臺灣
祭孔的
禮生主要仿效明代士大夫的服色,頭戴紺色爵弁,穿著紺色﹝深紫色﹞、右衽、長至腳背的單衣,內襯白色絲質方領,袍服外束紺色絲綢腰帶,下著黑色長褲,足穿紺色古履;一般
廟宇中行禮的
禮生則多半穿著傳統的長袍馬褂;殯葬服務的
禮生則因應時代潮流改穿西裝。
民間
禮生得具備禮學的專業知識,因此過去地方
禮生通常由沒考上秀才的貢生,或由有家傳、師承等關係的當地仕紳、文人來擔任。臺灣光復以後,民間宗教與民間儒教傳承儒教祭儀,由通曉「漢文」、能吟善詠且經驗豐富的大
廟執事、宗
祠族人擔任
禮生;有些則請退休校長、教師等地方上年高德劭、教育程度較高者擔任,形成民間獨特的地方祭祀文化。
祭孔的釋奠禮所需人數較多,為符合
孔子「萬世師表」的稱號,亦有請大學生、高中生擔任
禮生,抑或招募文化志工培訓後充任
禮生的工作。甚至在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臺北市孔
廟邀請明倫高中的女學生擔任正、亞引贊,首開風氣之先。
【撰寫者】
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及博士候選人)

身穿長袍的
禮生恭讀送神表文(羅永昌提供)
【參考文獻】
1.李豐楙,〈
禮生與
道士:臺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收入王秋桂、莊英章主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1,頁331-364。
2.劉永華,〈明清時期的
禮生與王朝禮儀〉,《中國社會歴史評論》第九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頁245-257。
3.楊炯山,《喪葬禮儀》,新竹:竹林書局,1998。
4.〈台北孔
廟春祭 首見女
禮生〉,
https://tw.news.yahoo.com/%25E5%258F%25B0%25E5%258C%2597%25E5%25AD%2594%25E5%25BB%259F%25E6%2598%25A5%25E7%25A5%25AD-%25E9%25A6%2596%25E8%25A6%258B%25E5%25A5%25B3%25E7%25A6%25AE%25E7%2594%259F-072929764.html,「中央社新聞」,2012.02.26,2015.12.26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