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奧蘭卡巴的阿旃陀
石窟外貌(孫美子提供)
印度的
佛教石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禮佛的功能,名為「支提」(梵語chaitiya),意思是
塔廟。「支提」的平面佈局呈現U字型,在後半部圓弧的中央有一座佛
塔。另一種修行用的
石窟,名為「毗訶羅」(梵語vihara),意思是精舍或是僧房。「毗訶羅」是一個方型的空間,ㄇ字型的壁面鑿出小龕空間,讓僧人可以在當中座禪。
早期
佛教不立文字,也不塑造佛像,以口傳方式宣揚佛的教法,在藝術表現上也只用象徵物,例如蓮花、菩提樹、
法輪、足印、佛
塔等等,來表達佛在人間的重要事蹟。一直到了西元一世紀中,在印度西北方的中亞地區,開始產生了一種融合印度與希臘藝術特點的藝術風格,被稱為「犍陀羅」藝術,也從這個時期開始有了佛的具體形象。而在遠離塵囂地區所建立的
石窟寺,當中就樹立了各式的佛像,壁面上也滿布生動的佛畫。而這樣的習慣也隨著
佛教傳入中國,而有了延續與開展,甚至遠傳至韓國。
由於商業的發展,通往西域的「絲路」成為交通要道,帶動了經濟、文化、政治的交流。從西安到敦煌將近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上,有著許多的
石窟藝術寶庫,例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等等。在寧夏、山西、四川也有不少
石窟藝術遺留,例如大同雲岡
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
石窟,四川的樂山大佛也可稱為是從
石窟大佛轉為外露的摩崖雕刻的典範。
石窟建造的年代最早是東漢時代,最晚到明清時代都還陸續有開鑿;鼎盛時期則是在南北朝與隋唐時代。
石窟的開鑿不僅反映了文化交流的成果,也顯示出古代的商業貿易蓬勃,以及宗教信仰的熱誠,而展現出異常瑰麗的成果。
各種
石窟的特色和所在地岩石的特性有相當的關連性。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屬於砂礫岩地形,不像雲岡、龍門
石窟的砂岩、石灰岩的穩定堅硬,因此在敦煌開鑿出
石窟後,以
泥塑的方式來製造佛像與繪製
壁畫;而雲岡、龍門
石窟因為岩石較為堅硬,就能夠直接以雕刻岩石的方式製作佛像。
石窟的造型可分為中心柱窟、覆斗頂方窟、穹隆頂橢圓窟、
石窟外加樓閣棧道,或是開放式的大型佛龕、摩崖等等。較早期的北魏
石窟特點是中心柱窟式,信徒可繞著窟內中央偏後的中心石柱做禮拜,這種窟內的配置與印度
石窟較為接近,只是將佛
塔轉變成
塔柱或方柱。
塔柱是以方型樓閣式木
塔為藍本,方柱是在石柱上雕出一層層的佛龕。唐代之後,
石窟內部慢慢仿照佛殿的格局安置佛像,有的在佛像後面加上隔屏或是背光,晚唐以後正式走向仿木結構佛殿的擺設佈置,
石窟內部從印度式完整的一座佛寺的格局,轉變成對單一座佛殿的模仿而已。
除了源於印度的中心柱窟外,在中國
石窟藝術與中國建築相結合,
石窟外加樓閣、佛殿,甚至在各殿閣之間以木棧道相連,形成空中走道的優美線條,也展現了精湛的木建築工藝。並且,外加的門廊殿閣也提供
石窟內部較好的遮蔽作用,讓佛像與
壁畫免於直接的風吹日曬雨淋。外露式的巨型佛像盛行於唐武則天時期,這種巨大的佛像讓信徒遠遠便可瞻仰,非常令人震撼。對於開鑿
石窟的宗教熱誠,也傳至當時的朝鮮半島地區,在新羅時代的宰相金大城為其生身父母「做功德」,仿效中國的
石窟,在慶州吐含山依山累石建造半人工
石窟,稱為
石窟庵。此窟為石造
穹頂結構,當中端坐的釋迦摩尼佛被稱為東海最美的佛像。
石窟中間的引道有六世紀精美的半浮雕四天王像,最前端則蓋了門廊式佛殿,做為信徒參拜的引導。
石窟藝術流傳至當代,也出現一些功能上的轉折,例如在大型寺院中與庭園造景的結合,或是也有將
石窟藝術與靈骨
塔結合的案例,這些例子說明了
佛教石窟所表達的感染力,與平凡人性中,將建造
塔、窟與功德迴向所做的聯結。
【撰寫者】
陳衍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印度阿旃陀
石窟內的
石雕佛像(孫美子提供)

韓國吐含山的
石窟庵(陳衍志提供)

龍門
石窟的露天大佛雕像(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全集編委會 編,《中國美術全集 : 建築藝術編宗教建築》
,台北市 : 錦繡, 1989[民78]
2.中國美術全集編委會 編,《中國美術全集 : 繪畫編麥積山等
石窟壁畫》
,台北市 : 錦繡, 1989[民78]
3.金宗常 發行,《佛國寺‧
石窟庵》,慶州:大韓
佛教曹溪宗第11教區佛國寺,(無出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