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珠」,又稱「數珠」、「唸珠」,在世界東、西方宗教傳統皆有,主要為祈禱、誦經等靈修活動使用。在
基督宗教傳統中對於
念珠的使用,可能來自於三至五世紀時,天
主教中有奉行苦修主義的修
道士(被後世稱為「沙漠
教父」(Desert Fathers))所使用的「結繩祈禱」,即是使用繩結計算禱告次數。而真正出現
念珠的時期,則應是從十五世紀道明會修士推廣《玫瑰經》跟使用
念珠祈禱為開始,在道明會的傳說中,《玫瑰經》跟
念珠是
聖母瑪利亞示現神蹟,親手交付給聖道明(Saint Dominic)。現今研究認為,道明會發展出
念珠誦念經典,可能是因應歐洲中古世紀識字率不高的情形之下,針對中下階層民眾所發展出的
傳道模式。現今後世稱道明會的
念珠為「玫瑰
念珠」,其形制為五十粒珠子,每十粒為一端,共分五端;材質種類繁多,有金、銀、銅、陶瓷、玻璃、人工塑膠等。念誦方式與《玫瑰經》所彰顯
耶穌與
聖母瑪利亞的生平奧蹟相配合,這些奧蹟分別為「歡喜五端」、「光明五端」、「痛苦五端」、「榮福五端」等四種,成為誦念二百遍整。另有東正教維持著較為古老的以皮革結繩製成
念珠,稱為「禱告繩」(Prayer rope)。
在東方文化世界裡,以
佛教用
念珠計數
念佛最為一般人所熟知。據東晉時期的《佛說木患子經》記載,
佛教念珠的傳說起於有一位波流離王,十分信奉佛法,但因受政務苦惱,不能專心修行。便派遣使者向佛陀請求日夜都可修行的法門,佛陀便告知貫串一百零八顆木患子(無患子),稱
念佛號以滅除煩惱障礙。而在
道教方面,則是約於宋元時期開始出現
念珠的使用,北宋
道士劉混康(1037-1108)曾受當時宋哲宗(1077-1100)賞賜玉印及白玉
念珠。而在南宋
白玉蟾(1194-1229)的《修真十書》當中則是提到三國的葛玄(164-244)於鍊丹時,手持
念珠稱誦玉帝全號萬遍,此記載應是屬於假托之說。另在
白玉蟾的其他著作中,可見到將
念珠做為修行數息,調整呼吸之用。
現今臺灣一般社會大眾俗稱
佛教的
念珠為「佛珠」,材質多用檀
香木製作,常佩掛在手上或是頸部,認為具有保祐平安之意。而天
主教的
念珠在穿戴上有嚴格的規定,因而常見為天
主教的神職人員佩掛。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參考文獻】
1.釋祥雲,《
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臺北:世樺印刷,1989。
2.鍾玲玲,《玫瑰
念珠》,
香港:三人出版,1997。
3.白化文,《漢化
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1998。
4. 心舫編著,《
佛教念珠全書》,臺北:商周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