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紋裝飾的
木魚(葉聰霈提供)
「
木魚」,又稱「魚梆」、「魚
鼓」、「木
鼓」、「
木魚板」,為佛、道兩教所通用之敲擊樂器。有關於
木魚的起源,據現今學者考究在漢代出土的石墓
壁畫上,已繪有長條魚形圖案,推測可能為一種「魚形鳴器」,然實際的起源及年代,目前的學術研究未有共識。但大抵認為
木魚應是
佛教的「犍槌」之物,傳到中土以後所漢化而成的敲打木器。據現有的文獻記載,至遲在唐代時期,佛、道二教皆已使用
木魚。宋代的
佛教僧侶有將
木魚認為是
佛教在印度地區所使用的「犍槌」,與
鼓、磬等物同樣具有召集、警醒僧眾的功能,如《釋氏要覽》:「鐘磬、石板、木板、
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而宋代的
道教,所使用的
木魚,除了具有召集的功能之外,也用於講經設齋的時候。
而在佛、道二教對於
木魚的起源,各有不同的說法。
佛教有三種說法:宋代劉斧的《青瑣摭遺》談到
木魚是借用魚晝夜未曾闔眼的特性,因此刻作魚狀,砥礪僧侶日夜修行精進;另一為元代的自慶
和尚所編集的《教苑清規》所記載僧人因毀謗佛法與其師父,遭受惡報,墮為魚身,身上長樹,苦不堪言,後受其師超度擺脫魚身,遂將魚身上之樹,刻成魚形,警示修行僧侶;再為日本僧人無著道忠(1653-1744)的《禪林象器箋》當中所引《指歸曲》的內容,描述
玄奘回返中土途中,受一位長者設齋宴請,拜託救度葬送魚腹的長者之子,是以
玄奘要求長者,以木雕魚形,懸掛佛寺中,於僧眾用齋飯時敲擊,用以報恩。在
道教方面,北宋時期
道士賈善翔的《猶龍傳》則是記載在唐玄宗時期,於衢州建立
道觀,挖地時得到一條魚形青色鐵石,敲擊它,音色甚為響亮,稱之為「瑞魚磬」,後世
道教認為對
木魚的使用自此而來。
過去的
木魚形狀,從上述記載來看多為長條魚形,後來發展到後世將
木魚首尾相連,逐漸形成現今所看到圓球形狀。現今的
木魚,外觀為首尾相連魚形,皆為圓球形狀,球心中間為中空,配合木槌敲打藉此產生聲響。現今
木魚大小沒有定制,端視實際需求,多為佛、道二教誦經禮懺時所使用。
【撰寫者】
葉聰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生)

表現原木樣式的
木魚(葉聰霈提供)
【參考文獻】
1.黃兆漢,〈
木魚考〉,《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
2.何根海,〈
木魚雜考〉,《
佛教文化》,1995年第1期。
3.馬承玉,〈
木魚源於
道教考〉,《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2期。